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发布

上观新闻 | “中国藏红花之乡”“八十八亩田”,大都市上海为何要做农业品牌

日期:2023/04/28|点击:92

走出具有上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如何发展乡村?不能复制传统农业地区模式,也无法照搬中小城市的方法。上海需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道路。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日前共同主办“中国式现代化”系列中外媒体学术沙龙。沙龙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传开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于秋阳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分别围绕“加快构建上海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和“上海注重夯特色产业推动乡村共同富裕”进行解读。

“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给出的结论,他的理由是“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

“上海有条件有能力率先构建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全球城市城乡融合示范样本,以城乡融合引领乡村振兴,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杨传开总结了上海作为高度城镇化水平地区在城乡融合发展上的几大优势的同时,也指出目前的突出问题,即:城乡关系认识还不到位、新城能级偏弱,与所在区新市镇、乡村之间的功能衔接不足,新市镇定位模糊,对乡村带动作用偏弱,示范村建设存在不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格局尚未形成。

对于上海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应该如何破局?对此,杨传开认为,“关键是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统领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从城乡地域系统整体视角出发,系统谋划新城、新市镇、乡村发展布局,在提高涉农区新城和新市镇对乡村辐射带动能力的同时,加快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于秋阳从松江区“八十八亩田”特色稻米品牌建设、金山区特色产业园区(都市中央厨房)、崇明区永乐村“中国藏红花之乡”特色产业、松江区石湖荡东夏村“江南文化”建设等生动的乡村振兴案例出发,阐释上海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上的“上海方案”。

“打好‘特色牌’,所谓的‘特色牌’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吸引力,即一个乡村的DNA。既要立足传统产品,又要开拓新兴市场,持续放大特色效应。”于秋阳认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于保障在地化农产品供应,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为核心,守住郊区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阵地”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值增效是关键,核心在于构建“产业链”。在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同时,植入新产业和新业态,搭建一产“接二连三”的桥梁。“现在上海通过这样的模式,培育了一些文化、电商、办公、体育、康养等符合国际化大都市特点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了农村经济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于秋阳说。

“上海乡村发展不能复制非城市化地区和传统农业地区的模式,而是要对标国际大都市,通过逆城市化和城乡功能互补,塑造世界级城市乡村经济社会形态。”在于秋阳看来,未来上海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应进一步突出自身优势,具体如何突出?她给出了三个方向:一是推进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特色产业发展。二是探索乡村特色产业的“数字化新经济”发展模式。三是依托示范村,推进特色产业连片式、集群化发展。

 

     来源:上观新闻 2023427日  作者:朱雅文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