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力量比文化更具有渗透力、影响力。5月20日下午,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的“文化江苏建设论坛”在南京举行。应邀“回家”的海内外乡贤嘉宾共聚一堂,在“江苏文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旨论坛演讲中,共同翻开江苏这部厚重的“大书”,为江苏人意气风发奋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献计献策。
中国众多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史学会会长熊月之用“卓越的自然禀赋,丰厚的人文底蕴”来概括。
自然禀赋是上苍所赐,人文底蕴则系人力所为。长三角人文底蕴是什么?熊月之以“江南文脉、江南文化”来提炼。
关于江南文化,学术界已有相当丰富的研究,熊月之梳理认为,对其特点亦有多种各能自洽的归纳,比较公认的有这么几条:开放包容,择善守正;务实创新,精益求精;崇文重教,坚强刚毅;尚德重义,守望相助。“这些特点,植根于江南历史,体现于江南现实,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认同基础。”
“从时间维度看,江南文化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这从崇文重教方面可以看得很清楚。” 熊月之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诗赋书画文论等方面,都很发达,隋唐科举兴起以后,直到明清时期,江南在诗文方面继续繁荣,科举方面更是长盛不衰。近代科举废除以后,江南新式教育发达,留学生多,所出院士多。从进士、状元多,到留学生多、院士多,表现不一样,实质相通,其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特点相当明显。至于科技、工艺诸方面对江南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更是难以枚举。
“从江南内部的分工与合作方面,从古代到近代,也有传承与创新关系。” 熊月之特别举例予以说明。明清时期,苏州是江南地区也是全国经济中心,嘉道以后,经济中心从苏州移到上海。但是,从江南与全国、与世界的关系来看,这种变化,仅仅是江南内部相关城市功能的调整与位移。利用江南不同城市的不同区位、不同特点,或错位发展,或综合利用,这在近代表现尤为突出。苏州的严(严裕棠)家企业、无锡的荣家企业、常州刘国钧刘靖基经营的企业,都是利用上海市场发达、人才密集、信息灵通的特点,利用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地价便宜、劳动力成本低廉等特点,优势互补,从而获得很大成功的。
正因为如此,长三角一体化,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熊月之表示,历史上,从杭州到扬州运河的开通,太湖流域多项水利工程,近代沪宁铁路、沪杭甬铁路的开通,多条公路的建设,长三角区域内河航线轮船的运行,密切了长三角内部的联系。这些都是自发性的地区一体化努力。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包括商人、学人、技术人员在内的各种人员,出于发展需要在区域内的频繁流动,都是长三角地区内部自发进行一体化的努力。
“观察、分析近些年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江南地区丰厚的历史文脉,正在得到激活与创新。”熊月之说,比如,苏州实行的优化空间布局,深度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有不少跨国公司,总部设在上海,但生产、物流基地在苏州。而上海与无锡,正在锻造长板、贡献长板,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常州正在积极配合上海重点产业发展,主动融入上海产业链,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更好推动两地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来源:新华日报 2023年05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