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七年前的今天,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重大专项研究,并与上海市社联联合组织主题教育读书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件。本报摘编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实践自觉是文化自觉、理论自觉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中国特色城市文化理论的提出,同时也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我们在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走出一条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径,中国特色城市文化理论体系的建构要着力把中国特色城市文化的具体实践总结好提炼好,在系统总结中国特色城市文化的实践基础上推动中国特色城市文化理论体系成为世界城市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城市文化理论体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文化理论的建构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适应;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城市文化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三是当代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是城市文化理论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围绕城市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城市文化发展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为中国特色城市文化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基本遵循。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城市文化生产的人民性提供了鲜明的实践指引,与西方城市文化生产的资本导向形成本质上的差异,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城市文化理论的价值取向。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需求为旨归,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要任务,探索出一条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国之路,在城市文化公共性的维度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当代中国的城市文学文本不仅带有作家强烈的个人风格,还将历史长卷和现实万象结合,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多样性。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逐步确立人民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文化遗产观,推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建构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方案与中国话语。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城市文化发展之间建构的双向互动关系也是具有独特创新意义的中国实践,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层累造成的种种技术决定论论调,重新校准到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上来;二是强调了城市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对数字化转型的规范性作用,延续并发展了城市文化开放、多元、包容的基本特征,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机遇。
来源:文汇报,5月17日
作者:郑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