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随着电视剧《人生之路》在央视一套和爱奇艺同步播出,以及电影《望道》引发舆论热议,“上海出品”影视剧开启新一轮创作和播映热潮。“上海出品”集中发力,既能够提振本市乃至全国影视行业发展信心,也通过“最上海”叙事模式,进一步彰显了“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
以经典作品为源头活水
如何从“高原”迈向“高峰”,是当前文艺创作面临的重点议题。如今,“上海出品”一面汇聚大批优质作品,形成支撑行业发展的“高原”环境,一面积极进行经典重塑与新经典创作,构造出影视领域的一座座“高峰”。“上海出品”与经典“握手”,并非对原作亦步亦趋式的模仿与再现,而是充分发挥经典作品的源头活水价值,打造新的时代精品。
按此方式创作的上海影视作品,重点通过时代性的加权,赋予原作新的生命活力。例如,刘统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战上海》,以及高希希据此改编的电视剧《破晓东方》,在创意层面受到1959年电影版《战上海》的启发,但新作将叙事重心转向了改造旧上海、打造新上海的“建设新世界”的过程,实现了叙事宽度和广度的有效拓展。又如,电视剧《人生之路》注明“部分取材于路遥小说《人生》”,剧集后半程将叙事视野转向上海,为原著中苦苦寻找人生出路的青年高加林提供了命运跃迁的可能性,也对“青年何为”的社会议题作出了时代发展必然的回答。
结合上述案例来看,经典作品的影视化再创作实为双赢策略。原作关心和探讨的社会问题具备典型意义,能够为影视改编提供扎实的“地基”。影视改编作品则以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具象内容,为原作吸引受众。经由经典重述,源头活水最终汇聚成文艺创作的激流。经典也在不断重述中得以流传永生。
发掘城市历史中的红色故事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城市发展史与红色历史交织共鸣,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叙事资源。多年来,上海影视行业致力于发掘好、讲述好、传播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随着党史研究不断深入,中共早期“创业史”的更多史实与细节被发掘出来,“上海出品”积极创作“光影中的党史”。
这类作品注重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辅以叙事形式创新,实现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碰撞。新主流电影《望道》基于严谨的历史观,讲述《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翻译、校对和出版过程,并围绕这一核心事件,塑造了早期在沪的共产党人群像。影片还采用大量写意场景与章节化叙事结构,展现出青年革命者们“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精神坚守与执着信仰。
形式创新与历史真实相结合,使得“上海出品”红色影视作品更具青春朝气,进一步增强了与青年受众群体的精神联系。待映影片《星辰大海》在跨越百年的现实与历史的对话中,重现中国共产党筹建上海大学的历程,通过青年学子为了理想奋斗不息的故事,对当代青年进行精神启迪与方向指引。上海作家孙甘露的作品《千里江山图》已进入改编流程。以上案例,有望持续拓展红色影像叙事的可能性。
加强文化主体性塑造
从党的诞生地到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独特的城市兴起与发展历程,决定了上海的地域文化特征并非封闭式、内向型的,而是丰富多样且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在这里互鉴、汇聚与融合,形塑起新的城市文化主体性。
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是支撑“上海出品”的坚实文化根基。因此,“上海出品”不仅注重展现本地景观与人文风貌,更着意将叙事视野扩大至全国范围。《大江大河》中的小雷家村、《人生之路》中的高家村均处于内陆地区,但当雷东宝、高加林等人遭遇发展难题时,上海屡屡为他们提供化解困境的现代方案。黄土与大海、乡村与都市,形成了相互支撑又紧密联系的共生局面。
上海是“高加林们”的奇迹发生地和梦想孵化场,这座城市也在各地青年的助力下,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日开机的电视剧《城中之城》,就借助外来青年陶无忌的视角,探察国内金融业的发展与改革问题,展现了两代人金融梦的生发与落地过程。从高加林到陶无忌,他们血液中流淌着奋斗者的文化基因,诠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生信念。这种文化的自信自强,恰恰是对上海文化主体性的确认与体现。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5月12日
作者:杜梁,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