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任明:节气中的文化时空

日期:2023/04/25|点击:75

 

 “春”“夏”“秋”“冬”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人日”指的是哪一天?獭祭鱼是什么意思?雀入大水为蛤是怎么一回事?惊蛰被什么所惊?“伐冰之家”是什么意思?当在读《二十四节气:中国人诗意的时间哲学》的过程中,发现这些问题都得到颇有说服力的解答时,我感觉自己也随着作者的笔,完成了一场富有文化价值和诗意的中国文化之旅。

 二十四节气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是我们的祖先根据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现在每当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到来时,文化机构总会发些与之相关的内容,使得现代人的忙碌生活瞬间与中国的传统联系起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诗句将古人的生活与情绪置入我们的视野,使我们体会到一种精神、文化与记忆上的完满。

 这种联结对日益承受着现代生活压力的都市人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这本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诗意的时间哲学》值得欣喜的原因。该书作者从天文地理、文字溯源、气候与物候探讨、古人的实践活动与文学创作等几个方面入手,将二十四节气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发,对一些饶有趣味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作者引用《说文解字》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文献资料,认为春、夏、秋、冬这四个字本初的意思分别为推、大、就、终,暗含四季的特点与哲学意义;现代人很少听说的“人日”是在正月初七,作者引用古人诗作《人日思归》《人日立春》,表明“人日”这一说法在隋唐时曾被广泛使用;獭祭鱼是“雨水”节气的一候(每个节气有三候,统称“七十二物候”),初春时气温回暖,薄冰融化,鱼在水面上很容易捕捉,水獭捕捉到的鱼太多,吃两口就放在一边,颇像人祭祀时摆放祭品,所以被称为“獭祭鱼”;“獭祭鱼”也被用来形容家里书多,读书时书摆满书桌,北宋文同有诗“缣缃罗几格,无限有奇书。想在中间坐,浑如獭祭鱼”,南宋陆游有“夜灯咏史虫吟草,朝几陈书獭祭鱼”的诗句……各种旁征博引与文化趣事使得整本书读起来趣味盎然。

 作者的严谨与诗意也颇为令人赞赏。“惊蛰”通常被认为是土鳖虫被春雷所惊,然而作者通过考察该节气名称演变的过程,认为最初的“启蛰”更准确地表达了土鳖虫在此时的状态:它并非被春雷所惊,而是被土壤中的温度与水分变化唤醒,轻轻推开泥土,开始活动。“雀入大水为蛤”作为秋季寒露节气的物候,则表现了古人的天真与诗意:鸟雀消失而和鸟雀有着同样花纹的蛤开始在海滩出现,这一现象促使古人做出了这一颇具蒙太奇色彩的表达。冰在古代夏天为稀奇贵重之物,立夏日皇帝给群臣的赏赐中,就包括冰块;大诗人白居易在领到皇帝赏赐的冰块之后,还写了《谢冰状》以示感谢——“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用表特异之恩。”从前想在夏天有冰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挖地窖、伐冰和运冰,除了皇帝,只有豪门贵胄才有能力储冰、用冰,因此这种等级的贵族被称作“伐冰之家”。普通百姓的消暑降温问题直到宋代因为商业发达才获得解决,当时民间商业储冰发达,民间冰店开始多起来。“‘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汤’‘冰雪凉水荔枝膏’,这些都是宋朝时冷饮的名称。”作者罗列的这些名称,看起来清凉扑面,在酷暑中似乎比现在的冰激凌更有吸引力。

 近5000年以来,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几个气温变化比较明显的阶段,导致雨水和启蛰(惊蛰)、清明和谷雨这两组节气的位置发生过几次变动。农历“新年”在历史上曾从不同的日子开始:周朝的新年在农历十一月初一,商朝的新年在农历腊月初一,秦朝和汉朝初年的新年在农历十月初一,夏朝的新年在农历正月初一——现在的农历新年是沿用夏制……除了这些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本书也不乏作者多年潜心在该领域的感悟和真知灼见。对二十四节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作者说:“二十四节气只是给农事提供了一个参考时间,因为节气的时间是固定的,而气候会变化,天气也会变化。动植物根据气候变化生长、繁殖、迁徙,农人种地不能只看节气,还要观察物候是否到了,相应的物候到了,才表示适宜的各种耕种时机到了……”考虑到当今全球气候变暖,虽然动植物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向我们发出预警,但走出农耕社会的我们往往不予理睬,而这是否会像忽略气候和物候变化而导致农业歉收一样,为我们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与灾难呢?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3-03-18

作者:任明上海社会科学院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