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李开盛:全球文明倡议体现对人类未来前途的宏大思考

日期:2023/04/24|点击:103

 


中国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确定性


 编者的话 今年是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周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中国身体力行推进全球化,丰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践路径更加清晰,“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丰硕成果。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踏上新征程。近期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大开大合,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确定性,全世界为之瞩目,并期待中国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提供了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刊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推出智库观点,供读者学习时参考。


全球文明倡议体现对人类未来前途的宏大思考


 在315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在一篇以人类社会现代化为主题的讲话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国际社会的深刻洞察和人类未来前途的宏大思考。


当代现代化进程需要文明的动力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发展上取得重大成果,掌握了现代化的主导权与话语权。与此同时,国家之间的冲突并没有因现代化进程的展开而消减,反而通过一战、二战和核武器等形式更加残酷地困扰着国际社会。冷战结束后,西方利用自己对世界的空前掌控,对奉行不同发展模式的其他国家极尽打压之能事。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进程恶果进行系统反思,而文明则是一个根本性视角。


 文明的综合性有利于化解对现代化内涵的片面认识。文明是人类在一定阶段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展创造的总和。相应地,现代化也必须是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是在物质与精神方面共同进步、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平衡和谐的现代化。


 文明的多样性有利于打破对西方现代化的迷思。文明是现代化的基本支撑,鉴于全球文明的多样性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各国的现代化必然是基于本国文明的现代化,而不能是对西方文明的复制加粘贴。本土的传统文明与外来的现代化进程相互调适,从而使得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必然体现出自己的特质。


 文明的跨界性有利于破解大国权力与安全博弈。国家是文明的载体,但文明却不限于国家。这就使得文明成为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而不囿于国家间的安全、权力斗争。尽管文明之间也有冲突的可能性,但国家与文明两种世界运作的逻辑共同作用,有利于为消解国际冲突提供更多答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当前,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不但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而且是对现代化道路探索作出的新贡献,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既蕴含着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又是对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所包含的历史经验、重大成果和客观趋势的系统性总结和反映。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经过反复探索,逐步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正在朝着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迈进。这既是数十年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着眼世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现代化。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以及全球发展、安全和文明三大倡议,中国已经且将继续为人类文明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


如何实践全球文明倡议


 在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的同时,习近平主席强调了“四个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要实现上述目标,既离不开中国作为首倡者付出巨大努力,也需要那些抱着文明冲突论、西方优越论不放的人抛弃成见,与中国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共同合作。以下方面尤其关键:


 坚持国家主权,照顾不同国情,尊重每一个国家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成熟的文明形态只能在本国国情的土壤里生长出来,任何外来的干涉与移植只能破坏既有文明发展进程,主权原则是每一个国家抵制这种破坏、维护自己文明发展道路的国际法治保障。


 妥善管控重大国际政治与安全议题,营造让所有国家和平共处的基本环境。不同文明形态是在交流中成长的,文明之间的关系不是零和性质的你输我赢关系,要坚决抵制一些国家无限扩大国家之间的权力、安全竞争关系的企图,把文明关系当作消解民族国家间冲突的解药,而不是成为被冲突绑架的工具。


 推进开放包容的全球治理体系,建构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制度基础。要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治理体系,充分扩大各种功能性、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功能,反对军事同盟的毒瘤继续扩散,并尝试打造文明交流的平台,让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成为国际社会的常态和人类进步的内生动力。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 2023-04-20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