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杨建文:上海2023年有望争取较大幅度经济增长

日期:2023/02/17|点击:134

 


 车间赶生产、工地追进度、外贸抢订单、消费拓市场……兔年伊始,上海各方都以“起跑即冲刺”的姿态、宏“兔”大展的决心,抢抓经济复苏窗口。上海当前拼经济力度如何?应如何启动经济复苏引擎?对此,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营商环境和重大项目是上海春节后的起手式,犹如围棋中盘活大龙需要的两只“活眼”,一软一硬,互动结合,相映成辉,折射出上海2023年经济复苏启动的开年春色。


 在杨建文看来,上海今年应该有可能争取一个较大幅度的经济增长,“不仅5%的经济增长目标有望实现,还要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为‘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打下更好的基础。”


 有效投资是上海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轴


 证券时报记者:春节以来,各地为拼经济,在您看来,上海当前拼经济力度如何?


 杨建文:上海春节后的起手式,一是营商环境,节后上班第一天就召开全市大会,推出营商环境优化创新6.0版,4个方面27195条改革举措。二是重大项目,今年抓得早,抓得紧。全年计划191项,1月份就签约1601000亿元,新开工60700亿元。春节不休息,拿地即开工,节后公布清单,加快推进落实,并积极筹备4月全球投资促进大会。


 营商环境与重大项目,犹如围棋中盘活大龙需要的两只“活眼”,一软一硬,互动结合,相映成辉,折射出上海2023年经济复苏启动的开年春色。


 其中,营商环境6.0版的特点是:集成创新持续优化,对标国际先进,打造国际一流。随后明确提出了“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和“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对标改革为两大“抓手”,这不仅践行了制度型开放,而且形成了涵盖企业生命周期的全方位全过程体系。这就为4月份展开的全球性招商引资和市场拓展,以及抓住今年国际资本市场流向新变化可能带来的战略机遇,创造了非常好的制度性条件。


 重大项目的今年推进,首先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包括一大批可能对上海高端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在建项目,如中芯国际临港项目、联影医疗全球研发总部等。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现在高度重视超级工厂、头部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紧跟着提出了产业链招商的工作新思路,以及对重大外资项目的“工作专班机制”和“全方位要素保障”。这样就为动员全球要素资源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奠定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证券时报记者:上海日前出台了32条政策推动经济复苏,其中提及重大项目开工以及产业政策,您认为投资对上海经济增长的提振作用如何?


 杨建文:上海节后第二天就公布《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承上启下,与几乎同时颁布的营商环境6.0和重大项目清单相辅相成,合为一体。重在稳固基础、积蓄动能、抓住机遇、加快复苏。


 经济振兴的基础是企业,企业的短板在小微,所以10项行动32条措施的一开始集中于小微企业的纾困和稳定。随后抓住当前经济振兴的两大领域:消费和投资,紧接着外部资源的两大利用:外贸和外资,最后是总体上围绕产业创新体系、营商环境建设、要素服务保障、重点区域引领方面作出了系统性安排。


 有效投资无疑是其中的一条主线,也是上海今年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轴。今年的投资启动或投资的有效性应该与以往有所不同,理由有六条:一是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在加快复苏之中;二是投资成本随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大幅回落而下降;三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再构成产业发展的阻碍;四是与国际对标的投资营商环境正在形成和完善;五是聚焦三大先导产业的重大项目都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六是国家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协调性大幅度增强,提升了经济预期和政策效应。


 稳外贸的外部条件出现明显边际改善


 证券时报记者:在稳外贸方面,上海也已提出助力外贸企业抢订单拓市场,您认为上海在稳外资稳外贸方面应出台哪些有利措施?


 杨建文:岁末年初市场普遍担忧海外经济衰退等因素会导致我国外贸增速放缓。但随着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和美欧经济的软着陆,国际商品市场开始稳定和复苏,我们稳外贸稳外资的外部条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边际改善。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一是加快落实新的营商环境6.0版,这将对稳定外商投资存量和促进外商投资增量都有重大影响。


 二是加快推进今年国家赋能的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依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


 三是注重上海作为双循环战略链接点所需的相关体制机制创新,如企业换汇结汇的便利化自由化改革、海外仓以及全球营销网络和物流体系的建设、内外销产品的标准统一和政策统一等。


 四是将外商直接投资与外商间接投资(包括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统筹考虑,使之相互促进,有效互动。


 五是今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十周年,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自贸区,外加一个新片区和特殊综保区,有必要有条件率先落实二十大提出的自贸区升级战略,抓住下半年可能出现的外部环境条件变化机遇,争取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领域有一个突破性的大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你认为上海有哪些优势?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杨建文: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前几年两者都受到了抑制。今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预期在逐步改善,社会生活在趋于正常。春节期间全国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比上年春节假期增长了10%13%,上海线下消费迅速恢复到了去年农历同期的90%以上,线上消费则增长了9.4%。从目前情况来看,居民日常消费需求的反弹势头有望继续延续。


 上海消费的传统特点和潜在优势在于高端消费,同时也存在着低收入人群和500万外来打工者。因此,现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除了进一步稳定和提升经济预期以外,可能需要“两头发力,带动中间”。前者的重心是加快目前规划中的东西两个国际性消费集聚区建设,辅之以前述贸易政策的调整改革;后者主要是通过稳岗扩岗以及社会救助(包括发放消费券)增加收入,毕竟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


 应动员更多外部资本和资源助力经济增长


 证券时报记者:在当前较为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您对上海2023年实现5%以上的经济增长如何看?


 杨建文:这里涉及到两个大问题,一是2023年国际国内形势究竟如何,二是上海是否有条件有机会谋取发展。


 岁末年初市场预测预判比较悲观,时间仅过一个多月,形势预判似乎发生了改变,一是美元指数周期进入了上升阶段下半期,美联储开始放缓加息紧缩力度,不仅提振了市场信心和经济预期,而且减低了他国因本币贬值而可能出现的债务危机风险;二是商业循环周期渡过了最可能发生滞涨的阶段,美欧经济大概率能够实现软着陆;三是国际避险资金开始考虑反向流出,新兴国家市场崩盘的风险急剧下降,国际资本和要素流动趋向重返亚洲等。如果这些情况是客观存在,那么,2023年世界经济将陷入深度衰退的判断可能需要作出修正了。


 对于上海而言,今年5%的增长目标并非很高,主要依据是客观上经济低谷见底了,主观上的“不确定性恐惧”减弱了,加之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都在改善,以及去年的基数很低,应该有可能争取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和发展。


 相比较于其他省区,上海的增长目标还只是处于中位,只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抓好各项工作,尤其是在完善3+6产业体系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生动力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内外部环境条件改变带来的发展机遇,动员更多的外部资本资源和要素资源,不仅今年的增长目标有望实现,而且还要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打下更好的基础。

来源:证券时报网,216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