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强震突袭土耳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与此同时,对土耳其来说,另一场“外交地震”也在持续震荡。
从互相发布安全警告,到西方多国关闭驻土领事馆,再到安卡拉召见西方9国大使,土耳其与西方之间的外交风波愈演愈烈。
5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更是撂下狠话:西方国家将为上周发出安全警告并关闭驻土耳其领事馆付出“沉重代价”。
印象中,土西之间时不时会闹别扭。本轮争端又是缘何而起?最终又会如何落幕?
多国集体行动
回顾这轮风波,上月在瑞典等一些欧洲国家发生的焚烧《古兰经》事件被视为导火索。
1月21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连举行多场抗议活动。其间,一名极右翼政党领导人在土耳其大使馆附近公开焚烧《古兰经》,引发土方强烈谴责。此后,荷兰与丹麦街头也出现类似场面。尽管一些欧洲国家对此进行谴责,但瑞典官员声称,出于言论自由,无法阻止相关事件发生。
焚烧《古兰经》事件之后,土耳其指责瑞典政府是“仇恨和种族主义罪行”的同谋。
埃尔多安宣布将无限期推迟原定于2月举行的瑞典、芬兰加入北约进程对话,并扬言不会为瑞典入约“开绿灯”。
西方多国则集体作出回应。以“安全原因”为由,意大利和美国等国向本国公民发出警告,称在土耳其发生袭击的风险增加。与此同时,荷兰、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暂时关闭在伊斯坦布尔的领事馆。
土耳其也不甘示弱。不仅对等发布旅行安全警告,土外交部还召见美国、荷兰、瑞士、瑞典、英国、德国、比利时、法国以及意大利驻土大使。安卡拉抨击西方国家关闭领事馆是“蓄意”行为,是对土耳其发动“心理战”,目的是阻碍土耳其旅游业复苏。
源于“入约”纠葛
分析人士指出,追本溯源,这场外交争端源于“入约”纠葛。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芬兰、瑞典以国家安全为由在去年5月申请加入北约。按照规程,北约吸纳新成员必须获得30个成员国一致同意。但土耳其跳出来反对,指责芬、瑞两国支持被土耳其认定为“恐怖组织”的团体。
去年6月,土、芬、瑞三方签署备忘录,达成一些共识。包括确认土耳其原则上同意两国入约,芬兰和瑞典也表示不再支持库尔德工人党、叙利亚库尔德武装“人民保护部队”及“居伦运动”成员,并同意取消向土耳其出口国防设备的限制。
西方原本乐观预期,在今年7月的北约峰会上,芬兰、瑞典有望获准成为北约成员。然而,土耳其仍然迟迟不肯松口。为此,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穿梭访问,做了不少工作。1月10日,他还拍胸脯说,土耳其会批准芬兰、瑞典入约。然而,剧本走向并未如其所言。
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注意到,1月14日,土耳其总统府发言人称,目前无法批准瑞典加入北约。
在土耳其看来,瑞典并未遵守去年6月三方签署的备忘录,与满足土耳其提出的入约条件仍有不小距离,包括瑞典依然甘当库尔德工人党等组织的避风港。
“土耳其的态度可能激起瑞典极右翼分子的仇视,随后发生焚烧《古兰经》事件,进而引发土耳其与西方的外交争端。”郭长刚说。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认为,土耳其之所以在入约问题上“卡”瑞典,除了瑞典未能满足土耳其的反恐要求外,还有其他多重考量。
一是以此换取美国对土出售F-16战机。二是借惩罚瑞典警示欧洲。欧洲国家对埃尔多安政府及其政策多有不满,而瑞典最具代表性,也走得最远。三是表明土耳其并非阻止北约东扩,而是问题出在瑞典。四是分化芬兰、瑞典。五是大选考量。
郭长刚表示,土耳其当前的一系列举动可以说都是服务于5月大选。“这次大选对埃尔多安挑战很大,受到反对党六方联盟的联合施压。而大选来临之际,土国内经济无起色,通胀高位运行。若在外交、民族主义方面采取行动,借入约问题、特别是《古兰经》焚烧事件,对西方示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将成为埃尔多安的加分项。”
土西斗而不破?
针对西方国家发出安全警告并关闭驻土领事馆,5日,埃尔多安在一场会议上重申强硬立场。他表示,前几天,土耳其外交部召见西方9国大使,并发出“最后通牒”,告诉他们“如果继续这样做,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强人埃尔多安将如何出招?事态下一步又会怎样发展?
李绍先推断,埃尔多安不会服软,双方的外交僵局料将持续一段时间。西方指望通过安全警告、关闭领事馆压土放行芬、瑞入约,美国近期更是声称,想要F-16就先放芬兰、瑞典入北约。芬兰也誓言入约要与瑞典共进退。但是,由于土耳其处在大选前的特殊政治氛围,再加上安卡拉判定自身战略位置对于北约的重要性,埃尔多安不会轻易单方面让步。
路透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观点称,至少在土耳其大选结束之前,瑞典加入北约的进程将继续停滞不前。
不过,分析人士指出,斗而不破仍是土耳其与西方角力大戏的基本设定。
“因为谁也离不开谁。”李绍先说。
就西方而言,美欧很清楚,北约离不开土耳其。如果失去土耳其,北约的东部防线将出现空缺。尤其是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土耳其的作用更加凸显,包括帮助斡旋、达成粮食出口协议等等。一旦美国把土耳其推到俄罗斯那边,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埃尔多安敢于跟西方叫板的资本所在。
就土耳其来说,不管埃尔多安如何独树一帜,国家坐标总体还是定位在西方,这符合其未来发展方向和根本利益。
表面看来,土耳其与俄罗斯的关系越走越近,但那只是土耳其凸显分量、加重砝码,以对抗美欧对其歧视的策略。从根本来说,土耳其不可能倒向俄罗斯。
通俗点说,“土耳其的屁股要坐在西方、北约、欧洲,但手要紧紧拉住俄罗斯,这样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李绍先说,所以,土耳其与西方最终会寻求妥协。
郭长刚表示,土西关系始终存在“钟摆效应”,最新争端也未摆脱这一效应。而这背后有着历史、现实的深层原因。
以土耳其与北约关系为例,土耳其一直是北约集团中的“异质”存在。土耳其与北约其他成员国不仅缺乏共同利益,更不存在文化或价值观方面的认同基础,双方的结合只是出于相互利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北约倡导的集体安全无法覆盖土耳其的国家安全,比如库尔德问题、塞浦路斯问题等。所以,其他国家加入北约可以放弃战略自主,在北约的集体防御之下谋得安全,但是土耳其做不到。它必须保留部分战略自主,以解决自身的安全关切。这就为土耳其与北约乃至西方的矛盾纷争埋下隐患。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变化,土耳其当初加入北约的动因已经弱化。当初,土耳其迫于苏联和周边国家的压力,寻求加入北约以获得安全保护。如今,俄罗斯力量受到一定削弱,土俄关系也在改善,同时土耳其与伊朗、沙特、埃及等周边国家关系也在修复,周边压力变小。相应而言,土耳其对北约的安全诉求也不再迫切,战略自主的意愿也日益强烈。
郭长刚认为,从一系列摩擦和争端可以发现,在尚未获得其他安全保证的情况下,土耳其不会与西方彻底闹翻,但是从长远来说,如果双方不能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西方总是无视土耳其的利益和安全关切,总是不能兑现承诺,土耳其与西方恐怕将渐行渐远。至少,世殊时异,土耳其的战略自主空间已越来越大。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廖勤 日期: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