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进入1月中旬,各省市纷纷隆重举行地方两会。上海两会尤其引发全国主流智库及媒体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上海两会议案和提案内容丰富,市长龚正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反响热烈,会场内外共同憧憬上海之未来……与此同时,笔者深度访谈多位市政协委员和市人大代表。我们的共识是:教育、就业、稳增长,将是新年上海发展的主旋律。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洪民荣研究员就表示:这次上海两会是总结过去五年,部署未来五年的会议。最深刻的感受是感慨和期待!感慨是过去五年的历程极不平凡,过去五年工作极不容易、让人铭心刻骨。期待是如何把过去五年的经验转化为更好的发展,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转化为提升社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最好实践。而就是从单单去年的非凡里程看,上海的韧性和对国家的贡献都是值得称道的!
《政府工作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实至名归!知名经济学家、同济大学经管学院陈强教授指出:2022年全年,在如此困难、封控近三个月情况下,上海经济依然企稳回升,预计GDP达到4.45万亿元,较2021年增量1100多亿元。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其它数据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8万元左右,已经超过了2.5万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608.2亿元,仍然在为全国财政做出突出的贡献。可以说:上海经济实力稳健、韧性强、基础良好,确实无愧国内经济领头羊。而放眼未来,经济学家们自然对上海有更大的期待。现在上海的工业能力,已经进入了全球城市前三名,而金融中心地位也不断上升。未来上海还要继续发挥经济中心作用,继续对标纽约、伦敦,努力向世界经济第一城迈进!并向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创金融中心迈进!
全国劳模、上海市人大代表王承所在的徐汇区代表团,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一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五年的总结,全面、客观、准确,面对一系列超预期因素冲击,上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攻坚克难,书写了不负时代的答卷,履行了排头兵的重要使命,取得的成果非常不易,值得我们自豪。”同时,“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及世纪疫情叠加等负面因素,上海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逆势而上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具体的建议则是:在国家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国门全面放开、经济期盼复苏的新年形势下,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推动助企纾困政策的落地,尤其是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摆脱困境、提振市场信心。即一方面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发挥各类政策的叠加效应,另一方面要关注政策实施中的落地情况,让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的红利;有必要针对企业经营困难的共性问题,组织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咨询或辅导,进一步提高中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王承代表本人则表示:“我来自企业,在疫情中让我特别感受到了来自一线政府职能工作人员,如商务委、街道等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这样的帮助,包括疫情的防控,关爱留守员工、企业保供以及复工复产等。可以说大上海能够打赢这场疫情的防控阻击战,离不开他们的付出和奉献。同时,政府工作报告非常清醒地分析了有关方面的不足并很务实地做了剖析。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在如何管理好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城市安全风险控制做出相应的预案,或者沙盘推演。即通过某些特殊场景的推演和演练,可以不断地对应急计划进行修正和补充,以便能够在人员统筹、物资准备等各环节全面掌握。只有做到手中有数,才能心中有底;才能凸显出我们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的一些管理能力上面的高水平和高标准!”
关于王承代表提到的商务委、街道等政府部门的努力,笔者在两会期间交流和实地调研中也深有感触。如徐汇区商务委主任陈勇就告知:“感谢王承代表肯定我们的工作。我们是防疫不忘发展,建立对口宜家家居、徐家汇商城等重点企业的服务专员制度,并且跟属地街道充分地合作,主要是通过现场指导和数据分析,指导企业建立更加精准的复商复市和疫情防控措施,及时根据企业需求提供防疫物资、政策支持和服务便利,以让企业少关门、不关门,乃至早复苏、早红火!”在徐汇区龙华街道所属的西岸智塔党建服务站,新民周刊资深读者、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杨晓晔告知:“智塔大厦集聚了人工智能方面的领军企业,多位科创型院士入驻并给徐汇滨江带来了发展红利。街道这一层面将继续探索党建凝聚力,即为企业高端人才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相信徐汇滨江段将成为上海科创金融的发展新高地!”
在探讨如何服务好高端人才的同时,一般职工的权益自然也需要得到全面的关注。如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朱雪芹就建议:“检察机构扩大公益诉讼履职范围,进一步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对象以及劳动权益保护类公益诉讼等相关纳入其中,并与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等制度相衔接,形成制度叠加效应。”她对笔者坦言:“目前,劳动争议呈现易发高发态势,职工利益诉求也正由特定的个人利益向广泛的群体或公共利益转变。特别是在新就业形态领域,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制度规则和平台算法等时常引发争议,且易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这就需要突破传统的法律救济手段,通过借助劳动权益保护公益诉讼来实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事后救济向事前预防转变,在更广阔空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治理效能”。我则向朱雪芹代表表示:愿意在兔年里,就此课题和她工作室一起探讨。
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领域的代表们,大都强调要把过去因疫情耽误的损失夺回来。如市人大代表,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就表示:三年疫情对影视文化行业的重击前所未有,但上影始终拒绝“窝冬”,咬牙推进改革创新,“正如龚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我们必须增强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上影有决心、有恒心、更有信心,出大制作、创大IP,为把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应有的贡献”。他还诗意地强调——“春暖需要等待,但花开总有时”。与此同时,新民周刊等主流媒体报道了新年伊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在线上、线下的红火场景。这让关心两会报道的新民周刊小读者、建襄小学五年级的秦义云同学格外开心,他对寒假的愿景就是:可去城隍庙看兔子灯、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中国奇谭》、等待如期开学!
教育理念的探讨和交流,是近年来上海市两会场景上的关键主题且容易引发共鸣。民盟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正高级特级教师、徐汇中学特级校长曾宪一,就进行了精心准备。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他的直接感受是:“市长报告总结了前五年大都市、大步伐、大手笔、大成绩。今后五年工作部署明确了大方向、大战略、大任务、大作为。可喜的是看到了一些后五年提振上海全社会经济发展信心的举措。”曾宪一委员希望,政府能够进一步给上海市民的三个保障做好预案:“一、提升市民的心理健康幸福指数保障,即人民群众心里的新冠病灶如何理疗治愈释怀。而眼下,心理问题学生数量有所增加。二、提升城市全域安全的幸福保障,如万一疫情还有余波,医疗药品服务上如何提供保障?三、上海的金融、经济、法制安全的命脉如何保障?这些政策性的举措,也需要对公众有进一步的、发展式的说明。”他还向笔者谈到了关于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话题:率先建成5G和固定宽带双千兆城市。曾宪一委员认为:5G概念从出现到今天并没有全面地实质性的落地;比如真正值得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实用场景,落地的还真不多。因此他建议狠抓落实落地,匹配上海领先全国的地位!
作为上海基础教育界享有口碑的特级校长,曾宪一委员还应邀作了会议专题演讲。他在主题是《要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一一科创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演讲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在一起放在重要战略位置。非常有道理:国家强大靠军事,军事强大靠科技,科技强大靠教育。所以,科创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知识基础、操作设计能力、技术应用意识、人文审美旨趣、创造求真精神。”他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最核心的有:“第一,要设计好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专门的系列科创课程群和学材。科创教育课程要有顶层设计,要有与时俱进的面向未来的匹配学材。我们现行的中小学数理化科技计算机生物教材,很多内容仍为古典内容,建议及时增加现代当代内容,尤其近二三十年数理化诺贝尔奖获奖内容能进中小学教材的一定要进来。教材学材内容领先者,不会落后。第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要成为中小学主要学科,因为数理逻辑、计算逻辑是科创教育的智慧内核。第三,要配好相关的科创实验室和科技图书馆。学校之大在于图书馆!在于实验室!要培养孩子动手实验实践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理科要在实验室中学、在大工厂和大公司的大车间中学;文科要在图书馆里学、在行万里路的研学过程中学。不是只坐冷板凳上学。”这些真知灼见,引发了积极共鸣!
曾校长还对我强调说他一直认为,教师课堂上提出再有价值的问题也不如教会孩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有价值。“科创教育倡导探究式因材自学。相信孩子具备探究学习能力是教师教学道德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如果我们教师不相信孩子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可能有点缺德哦!科创教育,就是要努力把学校办成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摇篮,为学生未来解决钱学森之问奠定一点学识学力基础。而谋求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不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更要站在科创的制高点来做未来教育,科创兴校、科创兴邦!相信,上海更有能力协同创新向未来!”
来源:新民周刊 2023-01-15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