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李健: 中心辐射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磁场

日期:2023/01/10|点击:226

     

 自“十四五”开端以来,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于上海发展大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海中心城区各区、主城片区对“中心辐射”进行了多种探索,不断提升主城区的发展能级和辐射强度,引领上海城市功能不断提升。根据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心辐射”是推动主城区综合功能升级,其中中央活动区要突出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副中心和主城片区的综合服务与特色功能;而强化集聚配置和服务辐射能力,必将引领上海城市功能大大提升,因此就关系到多个领域的综合谋划和具体工作推进。

 建构“功能-规模-空间-时间”四维体系

 集聚与辐射是区域中心城市的根本特质,也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的永恒主题。自19世纪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以来,关于城市区位、区域功能分区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代表性理论有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外围理论等。之后,到上世纪50年代缪尔达尔提出增长极运行机制的极化效应和回流效应、赫希曼提出涓滴效应和扩散效应,有助于人们能更好理解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的关系。进入全球化时代,“流的空间”成为重要思维,也即城市作为资源配置枢纽而存在,强调对外联系性,集聚和辐射力越强则城市等级越高,集聚力和辐射力成为衡量城市等级的关键变量。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推动主城区综合功能升级”,“不断增强集聚配置和服务辐射国内外高端资源要素的能力”。这是因为当前主城区人口和产业等资源要素最为集聚,既是承载城市核心功能、体现“中心性”的主要区域,也是作为中心城市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体现“辐射性”的关键所在。基于既有理论研究和上海主城区发展实际,“中心辐射”需要建构“功能-规模-空间-时间”四维体系予以把握。一是功能维度,中心辐射是对外联系和服务,建立在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等产业链环节,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及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就构成了中心辐射的物质基础。二是规模维度,中心辐射是建立在自身强大能力和能级基础上,没有足够“体量吨位”,对外辐射强度和持续性会大大削弱,必须协调好集聚和辐射的关系。三是空间维度,中心辐射到哪里是关键,在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城市战略多种力量的交织下,中心辐射必须综合考虑“两个扇面”、长三角、上海大都市圈、上海市域等多重空间尺度的协同,探索推动“中心辐射”的多种路径。四是时间维度,“中心辐射”是区域发展的规律,但也是一种公共政策体现,需要根据国内外发展情况予以调整,特别是在内容、路径和制度等方面需要不断动态适应。笔者认为,为了更好提升“中心辐射”,根据“功能-规模-空间-时间”体系,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高阶功能

 一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区高阶功能,提升服务辐射资源能力。全球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金字塔尖”地位来源于其综合实力,但更来源于其城市作为顶级城市所具备的独特服务乃至控制全球经济社会的能力,这种独特的“能力”就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不同区域承担不同功能和使命,中心城区区位优良、产业雄厚、功能高端、市场繁荣,必须坚持高能级、高密度、高效益,通过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建设发挥独特优势。此外,围绕“世界影响力”“国际大都市”两个关键词,必须重视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发展壮大,要使更多“上海指数”“上海价格”成为世界市场晴雨表,花大力气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增强人民币金融产品全球定价权。让人民币计价的“上海价格”持续扩容,“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银”“上海铜”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使用,提升我国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此外,科技创新是上海“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关键变量,强化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等在中心城区扎根,以创新城区、创新街区等形式引领科技研发、微型制造、智慧场景、文创产业等发展,不断赋能城市更新、场景再造等。

 二是要重视高端服务功能培育,提升集聚配置资源的能力。辐射不是疏解,而是在功能提升中实现与外围的联动发展。中心城区最突出的就是金融、商业、商务、法律、咨询等综合服务功能,“中心辐射”就是要把更多的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出去。因此,“中心辐射”首先要做的还是集聚更多高端功能,推动产业、公共服务、人才等各种要素高度集聚,才能够实现对外辐射。参照纽约的曼哈顿、伦敦的金融城,中央商务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及专业服务功能。上海中心城区目前服务经济已经较强,2021年黄浦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8.4%,静安区也达到97.3%,但还需要从服务新发展格局出发,进一步挖掘中心城区集聚功能上还有哪些短板。上海中心城区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中心城区高端服务业仍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劳动生产率、地均产出等指标。提升中心城区服务业能级必须尽快提上发展议程。考察欧美城市的中心城区,随着科技创新及高科技产业进驻中心城区,其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对象一般都是科技型产业及文创型产业,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得产业体系都能克服中心城区高商务成本的限制,产业体系在循环服务中实现相互拉升,服务业能级不断提升。

 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高地

 三是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心城区既是上海经济发展重心,又是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集聚的重心,对照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心城区的落脚点。物质文明要统筹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生活服务等,实现功能多元化和高阶化;精神文明要提升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融入物质文明建设,更好地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采。而这又可以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国际企业、国际机构、国际会议展览、国际文化和体育活动等落户上海这座城市,从而提升城市的国际化能级和水平。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还可以优化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科技创新机构、高端国际科技人才、打造更多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培育城市创新创业发展活力。此外,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不断讲好上海故事和做好宣传,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激荡进程中塑造上海人文之城城市标签,满足人民文化消费、丰富人民精神需求。通过在中心城区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高地、推出更多的文化精品,讲好上海改革开放的故事、展示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让全世界更好了解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将流量转化为发展的增量

 四是要挖掘流量经济的潜力,提升中心城区循环服务能力。围绕中心城区的商业商务功能,流量经济如何做强需要进一步思考。流量经济是中心城区相对于外围地区最强的优势,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路、外滩、中山公园、徐家汇、五角场、真如、大宁等都集聚了大量游客,仅黄浦区日均游客就超过200万规模,这是一个巨大潜力市场。从经济学理论看,人口要素流动是一种能量交换,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要关注如何把流量转化为发展的增量、转化为经济增长点,包括人均消费额、进店消费率等指标都可深化研究。推动“中心辐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中心城区夜间人气和活动的空心化、冷清化,这就需要提升中心城区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对照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东京银座等周边区域夜间经济构成、运行机制,谋划中心城区知名商业街、商业网点在八小时之外的功能设计、相关活动开展等。

 五是要转换空间思维,让城市更新和“飞地”建设协调推进。在主城区内部,要以城市更新为抓手,以强化“四大功能”为主攻方向,统筹考虑交通、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要素相互衔接,形成核心功能高效集聚和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的科学操作路径。特别是结合城市更新之后的城市空间再开发、再利用等,推动系统做更新、创新造场景,与欧美国家科技企业研发总部大量往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相适应,重点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功能注入,控制居住和商贸功能。此外,中心城区交通便捷、公共服务品质好、生活环境优良,可更好满足科技和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更要跳出中心城区来看未来发展空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为上海中心城区带来极佳发展机遇,中心城区要突破城市合作的框架,在长三角、上海大都市圈、上海市域等多层级空间范围,推动区县、区市新合作“飞地”发展模式,创新税收分成机制,通过错位竞争和合作,真正融入长三角区域发展,以“飞地”发展模式突破空间的限制,构建新的“大上海中心城区”。

来源:文汇报,110

作者李健,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