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全国第十二本首版首印《共产党宣言》封面上的题字,是何人所书,一直有争论。本文考证认为该题赠者为陈独秀,赠送书籍时间有可能是1920年9月。
2020年6月30日,上海社科院图书馆发现全国第十二本,上海第五本首版首印《共产党宣言》,引起全国主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2021年3月,上海社科院图书馆委托国家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鉴定封面左上角的“敬贈 岫廬先生”六个字为何人所书。经过半年多的资料查阅和精心比对,《鉴定意见书》认定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虽然查阅两人年谱,均未见到陈独秀向王云五(号岫庐)赠送这本书的记载,但是,从多方信息考证下来,本文推定该本《共产党宣言》是在1920年9月左右,由陈独秀亲笔题赠王云五的。
《共产党宣言》于1920年8月由又新印刷所印刷完成后,确实有陈独秀向学术界或同人赠书的记录。比如1920年9月24日《北京大学日刊》第四版上,载有一则北大图书馆发布的校内公告:
图书馆登录室第三部布告
本馆兹承陈先生惠赠小册《共产党宣言》一册,《人皆须要劳动为重》一册,《同盟事业意见书》一册,《社会星》一份,特此声谢。
据彭晓亮先生推断,这位“陈先生”应是陈独秀。
因最初印数仅一千册,出现一书难求的局面,读者写信询问者甚多。于是,1920年9月30日《民国日报·觉悟》刊载沈玄庐《答人问〈共产党宣言〉底发行所》:
慧心、明泉、秋心、丹初、P、A:
你们来信问陈译马格斯《共产党宣言》的买处,因为问的人多,没工夫一一回信,所以借本栏答复你们的话。
一、社会主义研究社,我不知道在哪里。我看的一本是陈独秀先生给我的;独秀先生是到“新青年社”拿来的;新青年社在“法大马路大自鸣钟对面”。
二、这本书底内容,《新青年》、《国民》(北京大学出版)、《晨报》都零零碎碎译出过几章或几节的。凡研究《资本论》这个学说系统的人,不能不看《共产党宣言》,所以望道先生费了平常译书的五倍工夫,把彼全文译了出来,经陈独秀、李汉俊两先生校对,可惜还有些错误的地方,好在,初版已经快完了,再版的时候,我很希望陈望道先生亲自校勘一道!(玄庐)
上面两则信息不仅印证了陈独秀向外捐书的事实,还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一是陈独秀把书赠给了一些人,可能包括王云五在内。二是陈望道翻译了全书书稿,陈独秀为主要校对人之一,只是没有署名而已。三是校对稿没有再返还给陈望道,而是直接把稿子交给了印刷所。四是受赠的均为首版首印本,一些错讹之处,比如封面上书名错误等,这应是随即印行第二版蓝印本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陈望道赠给王云五的可能性不大呢?这是与陈望道在本书问世中的角色有关——他只负责翻译,其他的环节并未参与。从《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诞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人物,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李大钊、陈独秀、戴季陶是翻译的动议者,陈望道是主译者,陈独秀和李汉俊是校对者,维经斯基是印行资助者。各人分工不同,承担任务也不一样。
从这里我们还看到相关时间节点,1920年2月,陈望道开始翻译《共产党宣言》,4月翻译完成,5—7月陈独秀和李汉俊校对,8月印刷完成。当然,译者陈望道、校对者李汉俊、发起人戴季陶等,都应该会拿到几本样书。有文章讲述陈望道向鲁迅赠书故事,应该缘于此。不过,他们手里应该都没有陈独秀那里多,陈独秀应是首版首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赠书人,北大图书馆、沈玄庐以及王云五的书,均来自陈独秀这里。
赠书时间最可能在9月份
本文认为,陈独秀赠书王云五的时间在1920年9—10月,最有可能是9月。
王云五与陈独秀之间应该有较多的交集,目前找到最直接的证据,是王云五在《新青年》第八卷第三号(1920年11月1日)杂志刊登“《岫庐公民丛书》第二期出版了”的广告。随后又连续刊登六期。
本文由此推论,赠书时间应该是9—10月份,最有可能是9月份。主要依据就是王云五《岫庐公民丛书》第二期广告是在11月1日刊出的。有文章认为,在陈独秀12月赴粤后、陈望道接手《新青年》八卷5号前,由后者将该书赠送给王云五。本文认为该论据并不充分,因为5号出版时间是1921年1月1日,在此之前《岫庐公民丛书》已经在《新青年》做了两次广告了。而且,如果是12月份赠送的话,那时候蓝印本也应印出,陈望道该赠送蓝印本,而不大可能赠送有错误的红印本。
用“敬赠”字样却未署名事出有因
有人认为,陈独秀出生于1879年,王云五生于1888年,前者比后者大九岁,年长者不大可能对年幼者用谦辞“敬”字。陈独秀在1917年就任北大文科学长,在国内具有较高人气和影响力,而王云五仅是 “个体出版商”,陈独秀犯不着对一个商人用“敬”字。实际上,这些观点都值得商榷。
王云五年龄确实比陈独秀小,但是,年龄向来就不是受尊敬的唯一因素,在文化学术界甚至不是主要因素。当时王云五虽然是一个私人书商,却不仅仅是一个书商。他1907年春就任振群学社社长,1909年任闸北留美预备学堂教务长,1912年先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后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事,年底任北京英文《民主报》主编及北京大学、国民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等英语教授,其政治和学术履历与陈独秀相比各有千秋。1917年去京谋官未果后,才回沪从事图书编译出版工作。
如果不是年龄和资历,那促使陈独秀用了“敬”字的,就是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陈独秀尊敬王云五当时救国图存的追求以及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贡献。二是陈独秀作为新生政党负责人对王云五的尊敬。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为书记。陈独秀年龄虽然比王云五大,但是,他表示一定的谦虚,将这本工人阶级的“圣经”“敬赠”给王云五未尝不可。
至于为什么没有署名,本文认为,也许陈独秀认为,这本书是当时党组织集体协作才得以付梓的。也许同时认为他只是校对者,书上未署名,签赠时候署名不合适。陈独秀选择紧贴图书左上角写,写完六个字之后,没空间再写赠书人姓名和日期,从而避开了签名的尴尬。无论怎样,结果是王云五拿到了一本没有署名的题赠本。
综上所述,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这本《共产党宣言》封面上的题赠者应是陈独秀,而最有可能的赠书时间是1920年9月。
来源:党史镜报 2022-12-09
作者:钱运春,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