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饶先来:以更多原创精品力作擦亮“上海文化”金名片

日期:2022/12/12|点击:133

 

 今天,迈步新征程,全新的时代召唤的是勇立时代“潮头”的有灵魂、有情怀、有温度的精品力作,要求我们大力推动上海文艺创作再攀高峰,及时回应时代需要和人民期待,擦亮“上海文化”金名片。


 树标杆,


 增强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


 推动文艺创作再攀新高峰,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生产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一是发挥好上海文学艺术奖的标杆效应,嘉奖靠作品立身的文艺工作者,嘉许用精品力作回报时代和人民的创作者,激发全市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精品创作、勇攀高峰的自觉意识。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激活创作的生机与活力,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植时代,胸怀家国天下,坚守平民情怀,真切传达时代的脉动、社会的需求和人民的心声,建立作品与人民之间新的联结。


 聚焦时代命题和重大主题,


 推动“三大文化”融合发展


 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交相辉映,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宝库。


 一是要用好重大题材和重点作品创作立项筛选机制,努力将重大重点创作项目打造成为标杆性、现象级的“高峰之作”。


 二是认真总结重大时间节点红色经典创作的成功经验,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引领,打造与党的诞生地地位相匹配的扛鼎之作。


 三是将红色文化主题的文艺创作与江南城市文脉传承、海派文化传承展示相结合,推动“三大文化”融合发展,探索一条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实践路径,打造更多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原创精品。


 深化院团改革,


 打响“演艺大世界”品牌


 一是抓住演出这一演艺中心环节,深化院团改革,激发文艺院团生机活力。引入激励竞争机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舞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舞台剧《浪潮》、音乐剧《烽火家书》等爆款作品标示着上海文艺原创力的奔涌迸发。


 二是培育打造更多剧目品牌,全力打响上海“演艺大世界”品牌。推进院团品牌剧目、特色剧目建设,建立院团保留剧目制度,发挥上海“源头”“码头”优势,大力培育、吸引更多国内优秀剧目来“演艺大世界”首演、首秀、驻演。深化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推动中外艺术机构强强联手、艺术家相互合作共同创制创演,推动更多世界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来上海演出亮相。


 用好政策、搭建平台,


 培育集聚更多优秀创作人才


 在上海文化的星空里,鲁迅、周信芳、赵丹、徐悲鸿、聂耳等,大多不是上海本土出生,但他们青壮年时期大多在上海创作和生活,并以上海的名义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名人,成为上海文化的重要标识。文化繁荣必然群星璀璨。


 一是培养和留住本土人才,完善本土青年文艺人才培养计划。在文艺创演的各环节、各阶段采取梯队式培养方式,给予青年人更大的平台和空间,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去实现自我的成长与作品的孵化。制定出台青年人才出版、展示、演出扶持机制,使青年人才在创演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历练,积累实操经验。


 二是大力引进和使用外来人才,特别是吸引演艺类技术、经营高端优秀人才来沪工作。通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等知名品牌节庆、创作项目,吸引海内外创演人才来沪体验生活、创作交流,注重引进文艺创意、研发、管理、营销等方面的高端人才。


 三是提供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实现价值的平台。鼓励创作者与创作者、创作者与评论者、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增进信息沟通,引起观念碰撞,激发创作灵感。


 四是建立青年原创作品试演试映机制。对实力相对弱小的、实验性的原创作品给予适当政策倾斜,不断促进青年创作人才的成长成熟。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 2022-12-09

作者饶先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