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实践基础上深入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原则之一。
一、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坚持理论研究的实践指向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传统。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以哲学作为突出代表的理论或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没有独立发展的“历史”,特定时代的理论体系和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无论是从其起源来说,还是从对其本质性的把握而言,都需要回溯到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现实生活过程,需要从现实生活过程中的实际矛盾出发,来理解和解释理论体系与意识形态中的思想主张和所凸显的具体问题。由此形成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在原则上掌握原理是一回事,在实践中贯彻原理则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曾经多次深陷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沼,产生过严重的实践后果,有过深刻的理论教训。因此,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列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原则之一,时刻警醒我们保持理论研究的实践指向,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不断促进理论研究推陈出新。由此,坚持理论研究的实践指向成为推动理论研究创新发展的题中之义。
二、坚持问题导向要从根本上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总问题
准确把握时代之问,是把我们社会不断推向前进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这意味着,坚持问题导向,要在坚持理论研究的实践指向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把握问题本身的时代性,突出地把握时代问题本身的总体性,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深刻把握那些能够充分代表一个时代的内在呼声的根本性问题。
马克思曾经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导言中指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者说,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亦即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前,如何深入展开和具体完成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总问题,就是决定当前党和国家一切具体实践的比重和色彩的“普照之光”。
三、坚持问题导向要和其他五个“必须坚持”相贯通
坚持理论研究的实践指向,要时刻警惕理论研究滑向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坚持从根本上把握具体历史实践中的总体性问题,要时刻警惕理论研究陷入经验主义和事务主义。准确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可以说还仅仅是贯彻落实“坚持问题导向”的第一步,仅停留在纠偏纠错功能的初始阶段。因为一旦真正开始深入实践过程、研究时代问题,我们可能还会遭遇新的困难。比如,对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总问题和总任务的“中国式现代化”,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应该怎样展开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实际上有两方面的重要提示:其一,由于我们今天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我们尤其要增强“问题意识”,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其二,坚持问题导向应当和其他五个“必须坚持”做内在贯通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还是深入解剖和具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总任务和总问题,都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始终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始终坚持胸怀天下。
来源:解放日报,12月8日
作者:姜佑福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