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的一大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但也有两个没有“变”:
一是基本国情没有变,即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初级阶段也不是静止不变、没有边界的,而是一个有梯度、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另一个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中国之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性问题,也要解决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性问题。
顺应资本主义现代化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长期以来,现代化往往被等同于西方化、资本主义化、工业化。通过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是靠对外掠夺、对内剥削等发展起来的。当这种掠夺、剥削超过现实条件允许的限度,便是危机发生之时。
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资本无限积累的逻辑与生态可持续发展间的冲突,必然伴随生态危机的周期性发生,就像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一样。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照搬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结果往往是,要么没有发展起来,要么发展起来却成为西方的附庸,付出惨重的生态环境代价。这种现代化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转向一种可持续的现代化。
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的以民主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批判和矫正,却始终没能解决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固有问题。
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另一种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更有条件回答好、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
顺应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现实需要——
相对于依靠自然、利用自然维持生存发展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一种文明新形态。这种新形态在为人类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带来周期性生态危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社会开始出现绿色理念、绿色运动、绿色政治。它们基于后现代的价值观,试图探寻一种可以替代工业文明的新范式。
然而近年来,由于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西方社会的这些力量又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逐渐回归“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绿色发展上呈现一种摇摆姿态。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关乎工业文明的发展走向和现代化的发展出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直面时代议题,主动担当时代使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生发、建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重要指引与支撑。
来源:解放日报 2022-10-18
作者:轩传树,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