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指示、贺信等109篇,分为21个专题。其中,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论述集中在第12个专题中,分为6篇,从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网上家园、展示中国文艺等多个角度和侧面论述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举措方略。
在第一篇《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从宏观上来看,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这一系列要求从道到术,深刻解剖了文化建设的基本宗旨、产业范畴和发展方向,全面勾勒了文化建设的目标和道路,值得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的学者认真体会,开展研究。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的不同领域提出了殷殷期望,特别强调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在考古能力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加大投入,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艺工作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这些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产业领域高屋建瓴而又结合实际的把握,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要认真研读、细致体会其中的内涵,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进行深挖。
(童希,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