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具有丰富的、进步的美术类非遗资源,在宣传革命、团结民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倡导爱国精神
受华洋杂处、中西交融的影响,源自苏州桃花坞的小校场年画逐渐形成了上海本地特色。
比如,反映市民生活的世相百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又如,反映女性在上海商业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满独立精神。
再如,区别于传统色彩浓艳的农民年画,充满文人雅韵气息。
小校场年画还开创了以时事新闻入画的先河,具有很强的写实风格。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军队在台湾抗法、在蒙古抗俄、在西藏抗英等都在小校场年画中有所体现。尤其是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更是小校场年画的重要内容。
追求民族独立
月份牌年画产生于19世纪末的上海,最早为附送的广告宣传画。为了达到更深入、更长久的宣传效果,这种宣传画上往往印有全年月历节气,并因此得名。
20世纪30年代以后,众多画家不约而同地选择木兰从军题材作为表现对象,表达了上海民众对侵略者的愤怒以及战斗到底的决心。
制版大师郑梅清还邀请10位画家,联合创作了一幅《木兰荣归》,表达了对军民抗日斗争的歌颂以及对抗日战争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除了花木兰之外,苏武、薛家将、岳飞、梁红玉等体现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的主题也成为抗战时期红色月份牌年画取材的重点。《苏武牧羊》《岳飞率岳家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梁夫人击鼓战金山》等,都是当时的知名作品。
唤醒民众斗志
20世纪30年代,上海出现了不少歌颂革命、揭露黑暗的红色连环画。被誉为连环画界“四大名旦”之一的周云舫创作的《大战陈家堡》,描写了一位朝鲜青年参加东北义勇军、开展对敌斗争的故事。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连环画画家赵宏本创作《戚继光》《海国英雄》《张巡殉国》等爱国题材连环画,以鼓舞民众斗志。
此外,《狼心喋血记》《百劫英雄》《诸凤娣》等,也是影响较大的红色题材连环画。其中,《狼心喋血记》《百劫英雄》出版后,因为其宣传抗日、反对侵略的内容,曾遭到日寇两次大规模查抄。
包括鲁迅在内的一批左翼进步作家,早早认识到红色连环画在启蒙民众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鲁迅于1932年写下《为“连环图画”辩护》一文,驳斥一些自诩高雅的文艺家抹杀连环画的论调,强调“连环图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
来源:解放日报 2022-10-11
作者: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