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狄霞晨:一座灵感之城

日期:2022/10/11|点击:105

近代上海不仅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也是不少海外作家念念不忘的灵感之城。

英国籍小说家巴拉德算得上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1930年出生于上海的他,在这座城市成长,直到1946年才回到英国。

他在代表作《淹没的世界》中反复提到的竹林、茂盛的植被、巨大的河流和被淹没的稻田,正是作者熟悉的江南水乡景观。

在《太阳帝国》中,巴拉德还通过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对上海的思念与爱:“他的思想只有一部分会离开上海。其余的将永远留在那里,在潮水中重新转动。”

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其祖父曾被日本丰田公司派往上海工作,他的父亲则出生于上海。

石黑一雄的小说《上海孤儿》,以一名20世纪初在上海出生的英国男孩班克斯为主人公。在上海,班克斯的家是一栋硕大的白色建筑物,有无数个厢房与花格栏杆阳台,家人时常到极司菲尔公园(今中山公园)散步。

荷兰汉学家沈雷娜感言,作家笔下的文学上海“是一个经验对象,是叙述者心中的城市形象,是一座感觉之城”。

 

来源:解放日报 2022-10-11

      作者:狄霞晨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