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周,北半球秋气渐重,朝鲜半岛却热度不减。
一方面,韩国、美国、日本频繁在半岛地区举行军演,美军“里根”号航母时隔5年再次赴韩参演。韩美最新一场海上联合机动演习直到10月8日才结束。
另一方面,韩日近两周内多次指责朝鲜试射导弹。9日一早,韩国军方又就朝鲜当天凌晨向东部海域试射“短程弹道导弹”发表强烈谴责。
军演、射弹、军演、射弹……有韩媒称,朝鲜半岛再次陷入“硬碰硬”的恶性循环。外界关心,对峙双方还有哪些后续动作?2017年的朝核危机会否重演?地区和平稳定的出口究竟要从哪里找?
双重信号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刘鸣均认为,在韩美日大规模军演的背景下,朝方最近一系列的导弹试射,主要释放两方面信号。
一是,朝鲜劳动党“八大”以后,其核武力发展战略有所调整,重新将核力量建设置于重要地位。朝鲜最高人民会议9月颁布法令,致力于打造可靠、有效、成熟的核遏制力,将核武力视为国家防卫力量的中枢,同时强调其防卫性质。因此,今年以来的一系列的导弹试验,是上述新路线的贯彻和推进。
“朝鲜自获得核导能力后,一直致力于加强国防建设、发展导弹能力,这在其党代会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都有体现。”刘鸣说,当前背景下,韩国、日本都在提升国防能力、寻求扩大导弹射程。从这个意义看,朝鲜进行火炮弹等安理会允许的武器试验,也是其谋求能力发展的正当举措。
二是,作为对最近美日韩一系列大型军演的回应,朝鲜想释放以强硬对强硬的信号。
“随着美韩政府相继换届,两国在对朝政策上都作出大幅调整,距离明显拉近,态度趋向强硬。”杨希雨指出,美国拜登政府改变了“从上到下”的接触方式,主张继续保持压力,同时也敞开对话大门,但对实质性的高层会谈设置前提条件。韩国尹锡悦政府更是明显强调对朝施压的一面。
刘鸣注意到,美日韩今年年底和明年还会继续举行军演。三国还在讨论对朝“延伸威慑”,韩国希望美国把战略武器部署到其周边。此外,韩国尹锡悦政府已完全改变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提出两个重点:一是不以朝鲜为中心去开展外交,二是明确要朝鲜实现无核化,以此作为发展朝韩关系的前提。朝韩关系紧张加剧。在此情况下,朝鲜当然不会示弱,武器试射也是一种反制举措,符合其一贯风格。
随着“硬碰硬”对峙持续,舆论担心,双方会不会“掀翻桌子”?半岛会不会滑入类似2017年的朝核危机?
杨希雨指出,朝鲜进行核试验的可能性确实在升高。恢复核试验也是劳动党“八大”以后新的核武力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但至于是否进行、什么时候进行,目前都是美韩情报部门、各家媒体的猜测。
刘鸣认为,从下一步行动看,拜登政府内外交困,朝鲜问题在其议程排序上并不优先。美国的对朝政策的紧迫性有所弱化。自克林顿时期开始,经过20多年的谈判,美国基本认为,朝鲜不愿意无核化。拜登政府上台后提出与朝鲜谈判的新方案,但双方目前没有对话的渠道。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双方对峙继续,半岛发生危机的风险在上升,不能完全排除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就像2010年的延坪岛炮击事件。
难逃怪圈
在一些美国媒体为拜登政府“无能为力”感到沮丧时,一些韩媒指出,韩国政府应以局势稳定为重,切断半岛紧张的恶性循环,为地区和平稳定找到突破口。
刘鸣提到,在过去近70年里,半岛局势一触即发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2017年朝鲜进行核导开发、美国两艘航母逼近,1996年克林顿政府扬言进行核打击等。但当危机达到顶峰时,双方都不会放任形势无限升级。美军会对韩军有所制约,朝鲜的反制也会有所节制。因此,紧张局面还是会在某个时间点出现转机,有所缓解。但总的来说,未来5年尹锡悦政府任期里,双方的较量博弈将继续下去。
杨希雨指出,目前,双方剑拔弩张,半岛紧张局势处于相互刺激、轮番升级、滑向危机周期的阶段。紧张态势可能呈现螺旋上升,但仍有两个基本的观察点。
战略判断上,朝鲜半岛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非常低。双方相互施压,但对话大门没有关闭,目的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创造机会,按照自己的条件来恢复对话。因此,危机上升的同时,对话的机遇也在上升。
发展规律上,双方一旦开展对话,会取得一系列进展,但进展之后又会陷入僵局,出现新的紧张升级。这是朝鲜半岛过去30年一直周而复始的“危机—对话—缓和—僵局—再危机”怪圈,也是当前形势下需要把握的规律。
来源:解放日报 202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