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文化与大众传播领域研究。
一、新闻实践
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入职解放日报,先后在多部门担任编辑记者。创办解放日报驻广州办事处暨记者站。自1997年2月起,筹建创办《申江服务导报》直至担任主编。参与了《申》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成为上海周报市场第一品牌到荣登全国同类周报综合竞争力之首,直至作为解放集团核心资产注入新华传媒上市公司的近15年创业发展全过程。出版有解码《申》报成功秘诀的《申报关键》(2003)《申报对策》(2012),在业界产生广泛影响。2011年1月起任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长期分管文化和专副刊编辑报道,组织多届具有全国影响的“解放文化讲坛”。首议《解放日报》按要闻、新闻和专副刊三大张定位出版,提议创办《解放周一》。发表大众传播领域研究论文10余篇,其中《不日新者必日退—构建新主流党报的策略和路径》获上海市新闻论文一等奖。新闻作品曾多次获华东地区、上海市新闻奖。先后荣获上海市十佳新闻工作者(2004)、中国十大创新传媒人物(2007)。上海市地方领军人才(2008)、中国传媒创新年度人物(2009)、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6)。
二、学术专长
1、流言研究。1980年代末,最早在中国大陆开始流言(谣言)研究,先后出版《话说流言蜚语》《流言导读》和《流言研究》(1991,2004,2019)。
2、愚园路研究。从上海史、城市空间与文化视角对愚园路街区进行深入研究,先后出版有《愚园路上》《愚园路》《愚园路·百年纪念版》《愚园路研究:一条马路的历史想象和隐喻》(2016,2017,2018,2022),发表《论地域特征、地方经验与文学书写中的地方感—以愚园路为样本》《理论视域下的愚园路场景、原真性和地方性空间研究》等论文。
3、城市空间与文化研究。进入社科院工作后,先后发表关于人文城市、城市软实力、城市更新、历史风貌区保护、建筑可阅读的一系列论文,较有代表性的有《城市更新怎样做到“心中有人民”》《用文化创新推动“韧性城市”发展》《全球背景下的“人民城市”发展理念与上海实践》《上海市“建筑可阅读”活动研究》《江南文化的空间生产与海派新变》等。合著《海派文化新论》,主编2021、2022年度《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系列》,主编《城市软实力系列丛书》。主持“上海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实现路径研究”、“‘十四五’时期成都增强城市软实力战略研究”、“城市文脉与城市更新策略:基于上海老城厢的研究”等课题 。
三、 团队效应
担任文学研究所所长后,致力于学科建设,与所务班子一起制定了“聚焦重点、培养特色、夯实基础”的学科发展方向,将“城市文化”作为突破重点,并于2020年成功获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硕士点。2021年3月发起成立直属国家高端智库上海社科院的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旨在打通学界和业界、文化研究者和文化实践者,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推进中国城市文化创新建设。任职期间,调整并重组了《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编辑团队,推出“斯文在线”学术公号和由各领域专家学者主讲的“斯文在线系列学术讲座”,及命名为“水花雅集”的青年学者沙龙,营造了积极的学术氛围。
四、社会推动作用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基金会、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金评审专家。上海“社科新人”终评专家。先后领衔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旅局等单位组织的《时代风采》《日出东方》大型美术创作工程课题研究。2021年10月,成功组织纳入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十四五”规划的“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特聘李欧梵等36位中外著名学者和领军人才为研究员。愚园路研究开辟了城市史的路史研究一格,产生广泛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