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段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选择是什么?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给出了同一个答案

日期:2022/09/16|点击:119

“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列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的第三个专题即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包含5篇文献。深入学习相关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深刻领悟我们党一以贯之“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立场的重要意义。

一以贯之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

以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为根本理论原则和实践原则,在哲学观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

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不同于传统社会君主至上、现代西方资本至上的特权思想,也不同于各种官僚主义思想,而是强调人民是社会主义的主体,在国家体系及一切社会领域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是国家权力的来源,也是政党、国家、社会组织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根本点。人民作为抽象概念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大多数,这里的人民群众不是“封建君王的臣民”,也不是西方学者眼中的“乌合之众”,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历史创造者,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人类社会革命的主体与决定性力量。

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成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西方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融合创新与时代表述。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民本思想,《尚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民本视角,被唐太宗李世民引为“民可载覆舟”的治国理念。古希腊斯多亚学派强调每个人参与世界城邦“为公共利益,互相尽义务,给予和得到……”。西方的人学思想,尤其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深刻影响了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与传播。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解放以人类解放为前提和路径,蕴含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并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没有特殊利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人民军队为实现人民统治、人民经济幸福而革命,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等。邓小平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好干部必须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以人民的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的甘苦为甘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关涉就业等民生领域“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这些重要论述和观点,从不同层面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价值理念。

群众路线是党的重要制胜法宝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制胜法宝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群众路线由毛泽东提出,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蕴含着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的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毛泽东在土地改革中,特别强调通过教育使得农民普遍愿意改革时再改,为此等待一段时间也是应该的,关注农民的主人地位和尊重人民的主体选择。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源于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实践智慧的汲取升华与政策化的全国普及。从群众中来,不仅强调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源、社会权力的根基,也强调如何以党的卓越工作最有效地聚集人民群众的智慧,实现工作的创新性突破或矫正偏颇,是科学执政的优势和关键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在扶贫等具体工作中,他强调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在这里,他特别强调党正确政策的有效执行,以及党的感召力、凝聚力、激励力的有效彰显,认为必须把精准扶贫放到激发人民群众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内生动力基础上来,体现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智慧的有效引导和科学逻辑。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视人民为江山,将群众路线作为科学执政成功秘诀,通过依靠、尊重、服务人民而获得人民群众的追随,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而汇聚起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磅礴伟力。

 

来源:上观新闻 2022-09-16

      作者:段钢社会科学报社社长、总编,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