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体系的高质量发展绝不是单单靠制度和道德就能达成的,必须激发主体尤其是自然人主体内在的心智模式完善的动力。
诚信作为声誉、信任的作用,在长远利益上和与人合作方面体现的利益,不仅被当代经济学家和各个领域的人们重视,而且自古就有传统,如商鞅变法时为取信于民而在“城门立木”的故事,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心性方面的独特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
《论语·为政》中,孔子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将“信”列为做人的原则之一。无论在谈及与人交往、治国理念还是个人修养方面,孔子都将“信”作为重要的一个品质,“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孔子对于“诚”很少正面论述,却非常强调。《论语·颜渊》中,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是孔子引用《诗经》里的一个女子抱怨变心的男子的诗句,强调诚意不足的话,必然反复无常。由此,孔子点出来了“信”的基础是“诚”。
“诚”在孟子那里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诚”的内涵是本心及回归本心。“诚者,天地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说,“诚”是人的先天德性,天地无私是自然的本性。而通过修炼回归“诚”,是人该有的追求。《中庸》也提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朱熹将“诚”进一步阐释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真实无妄”是没有人为造作的本性。本性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是符合天理、大道的。可见,“信”的基础是人人具有的天性“诚”,回归天性的意愿“思诚”,以及体现出按天性规范自身心智模式的行为“诚之”。
“诚”也是心智模式的完善
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观可以看出,“信”是品德范畴,而“诚”是本心或者回归本心的过程。同时,从新时代诚信的内涵考察,“诚”也是心智模式的完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人应该遵循“道”而行。道是人的本性。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即本心具备一切智慧,只需要返观自照,回归本来面目即可。而本来面目是能融合于天地、具有智慧的。
但是,人由于遗传因素加上受环境影响,往往都有着不符合于大道的自我认知框架和偏离本性的对外物、外境的黏着。而要想回归大道,开发出与天地共参的智慧,则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即《大学》中论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智模式完善过程。类似的表达在佛家和道家也有。
因此,需要以不断突破心智模式来体现出本心。如《中庸》第二十章指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主张通过在自身生命系统中破除障碍、框架,从而开发本性,开发先天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真正能使人向上的内容来源于“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的自我完善。
原动力:正确理解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信用体系的高质量发展绝不是单单靠制度和道德就能达成的,必须激发主体,尤其是自然人主体的内在的心智模式完善的动力。否则,法律和道德只能规范和衡量守信的行为和惩罚失信者,但无法控制心智模式的完善与否。这种内生的完善心智模式的原动力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和研究、传播,从而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发展观。
当前,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以法治和制度规范为主,内在动力不足,整体的信用理念还有待规范和完善。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提出了信用理念、信用制度和信用手段的综合运用,将其全方位融入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建设当中。不过,信用理念、信用制度和信用手段三者的发展并不协调。在信用制度和信用手段方面,近些年出台了大量制度和政策,形成了大框架,当前主要是落实问题;而信用理念则一直是薄弱环节。这从现实中失信和信用秩序扭曲现象依然严重可见端倪。
其实,信用方面的道德倡导并不缺乏,关键在于主体守信和信用提升的原动力不足,也就是说信用理念的内生性弱。这也是信用制度和信用手段落地难的根源。新时代的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必须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各类主体内在的诚信原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是“天人合一”,认为人的本心具有和“天”一样的智慧,但是后天受遗传和环境影响有了各自的心智模式,智慧就被障蔽了。
“信”是市场主体在现有心智模式下的理性水平的体现,包括契约精神和道德自律;“诚”是主体心智模式深层的框架的突破和黏着的消除,是回归和体现出本性的过程。
在经济活动的场景中,市场主体通过外在的“信”和内在的“诚”的过程,实现心智模式的完善,积累到一定阶段后会发生突破,体现为认知、意志力等全方位的提升。内在的突破在以后的经济活动中自然体现出更高的理性水平和能力。
激发诚信原动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是相辅相成的。信用手段是“治标”,以奖励和惩治的手段来改变各类主体守信或失信的成本收益,从而增加失信的成本、提升守信的预期;信用制度是“治本”,以法治、制度和道德文化来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长效机制;信用理念是“治人”,真正的信用理念固然体现在主体守信行为上,但更本质的是主体的心智模式。任何主题的心智模式都有其框架和黏着的地方,突破框架和超越黏着,就扩大了心智模式的格局,从而靠近本性的“自然”,体现出相应的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治人”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治人”重塑诚信的意义,激发和提升“诚”与“信”,赋予了信用制度和信用手段原动力,而信用手段和信用制度又给信用理念的维持和提升设置了保护圈和底线。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如果能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的诚信水平,在原动力上不断加强,就能形成循环累积增长的良性发展路径。
来源:“社会科学报社” 2022-09-05
作者:李桂花,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1818期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