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上海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于2013年建立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率先探索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改革。10年来,上海作为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在中国选取的两个样本城市之一,“放管服”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中国在全球营商环境排名从第96位跃升到第31位作出了重大贡献。截至目前,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857家和516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3000亿美元。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2022年上半年,上海利用外资仍然保持正增长,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20亿美元,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6家、外资研发中心10家。
上海吸引外资的成功来源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而营商环境的优化离不开中国制度型开放的大战略、大举措。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2020年11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提出,“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2022年5月18日,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的致辞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强调“中国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总书记的指示为上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上海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
2022年8月8日,在中共上海市委举行的“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提出:“下一步,上海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着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打造新时代外商投资首选地、高质量外资集聚地。”上海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将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不断扩大开放领域,二是加快打造空间载体,三是着力提供优质服务。这三个方面正是上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大举措。
首先,不断扩大开放领域。中国吸收外资从注重引资规模到注重引资质量,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上海在下一步规划中提出“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产业领域”,这对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对上海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加快打造空间载体。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外商集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更为外商投资形成产业集群提供了可能。上海计划推出更多的特色产业园区,这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大抓手。外商投资以后,在后期的运作中,上海必须充分保护其知识产权,才能从引进单个项目发展到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实现“集群式”引资。所以,加快打造空间载体同样需要法治建设的保障。
最后,着力提供优质服务。市场化是一流营商环境的基础,要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必须深化“放管服”改革。关于营商环境的评价,我们主要是以世界银行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作为参考指标。我们常常说要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这套指标中有相当部分就是考察这个方面的,例如:企业在最初的融资过程中是否可以不受行政干扰就获得信贷;政府在提供各类服务如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登记财产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给企业提供足够的便利性;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政府能否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等。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上海将“强化招商安商稳商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法治,更高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让外资企业在上海敢于投资、安心经营、做大做强”。
当前,国际局势严峻,不确定因素增加,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布局受到叠加因素的严重干扰。上海必须以制度型开放来解决发展难题、闯出发展新路。一流的营商环境,必须以市场化为基础;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更需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中国对外开放靠的是整个营商环境的改善,靠的是法治对于营商环境的保障。“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加快打造空间载体”“着力提供优质服务”,是上海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东道国营商环境所提出的新要求这一背景下所提出的,充分体现了上海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制度型开放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 2022-09-05
作者:赵蓓文,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