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党建

【喜迎二十大】学“习”笔记 | 徐美芳:增强“四力” 助提新时代理论力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舆论新闻工作讲话的心得体会

日期:2022/09/07|点击:10


如果说科学理论是“压舱石”、新闻舆论是“瞭望哨”,那么理论宣传则是联系“压舱石”和“瞭望哨”的重要通道。2018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202111月,习近平致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贺信里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作为人文社科综合性专业媒体,社会科学报社近年来大力创新理论宣传思路,以增强“四力”为抓手,为提升理论宣传实效和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贡献自己力量。

积极倡导开门办报,增强“脚力”

信息化时代,传播技术一日千里。即便“窝”在办公室甚至家里,也能写稿、约稿。但必须承认的是,“耳闻不如一见”、“源头活水在一线”。作为专业性理论报纸,报社积极倡导开门办报,鼓励编辑深入生活、连接地气,以大众、百姓视角进行版面栏目设置、话题引导。疫情发生之前,报社不定期组织编辑深入企业、社区开展调查研究。疫情发生之后,报社在防疫政策允许情况下就近对城市建设和治理组织深入参观,如徒步徐汇滨江体验黄浦江两岸治理。另外,编辑们及时通过邮件、微信等形式,了解作者研究动态和居住地疫情、询问样稿或稿费送达情况等,加强与作者沟通和联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升“脚力”,还要求采编人员努力跟随时代建设者们脚步,在先进代表们工作中反映党的理论和政策。为此,社会科学报连续多年赴京采访“两会”委员(代表),及时报道以提案(议案)形式反映的当下热点和焦点,影响颇大。

努力参与智库建设,增强“眼力”

专业媒体采编人员不仅需要有敏锐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还需要有辨别纷繁复杂理论的能力。近年来,报社借助相关智库平台,如各大高校、上海社会科学院等,以努力参与智库建设为渠道,增强“眼力”。第一,加大优秀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宣传力度。信息版和学术版分别设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上海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的宣传专栏。通过优秀项目成果或开题信息的报道,高质量理论成果宣传得到增强,采编人员对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也有了基本了解。第二,积极协办相关学术会议。会议主题通常反映了最新的实践需求和理论方向。近年来,报社鼓励记者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会议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协办了“数字化生存世界与中国经济发展”、“世界中国学论坛”等多个会议,极大推动采编人员融入新时代理论研究氛围。第三,支持有能力的编辑参与课题研究。部分成员因长期跟踪或关心某个领域,如新闻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金融发展和文化批评等,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在报社的支持下,采编人员通过参与相关课题研究提升了自身“眼力”和“笔力”,同时也避免或减少理论引领和舆论引导“隔着一条河”的现象。

打造全媒体融合的“思想工坊”,增强“脑力”

2010年、2014214日、2011614日和20146月,报社分别开通了《社会科学报》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电子报平台,并坚信新媒体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也来自“思想”。为此,报社建立长效学习机制的同时,要求新媒体采编人员不仅应该具有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应用能力,还要拥有和优质纸媒采编人员一样的“脑力”。更为重要的是,报社积极打造全媒体融合的“思想工坊”项目,实现纸媒与网站、微信、微博、电子报内容融合。如经与编辑、作者沟通,微博、微信公众号定期把纸媒的优秀文章进行再加工,通过文章再编辑、重新排版或穿插图像、声像,在新媒体平台进行再宣传。通过这个项目,新媒体采编人员的“脑力”得到显著提升,也积极推进了网络内容建设,为提升网络文明、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贡献了应有之力。

鼓励人才多元化发展,增强“笔力”

笔力与脚力、眼力和脑力是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但笔力的提升,还需要多练、勤练。近年来,报社不断探索、搭建采编人员勤动笔的平台和机制,督促、鼓励采编人员在写作中增强“笔力”。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先后有6位编辑参加头版头条的时评和综述撰写, 6篇作品在“2022年度践行‘四力’作品交流活动”中获奖,其中《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和《筑牢城市应急管理的“防护网”》获一等奖。目前,头版头条的采、编、写,成为编辑部共同策划、讨论和修改的结果。经集体智慧碰撞和合作的平台和机制,能更有效地提升编辑们的 “笔力”。此外,报社还鼓励记者对会议报道进行观点或理论综述性报道,而非简单的事件介绍。如报社以《人类数字化生存状态深刻影响经济发展》为题对“数字化生存世界与中国经济发展”会议的主题和主要观点进行报道。文中分别从“多领域探讨人类在数字时代的生存状况”、“人类对数字化生存状态的哲学内省”和“对数字化生存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三个角度,梳理了与会专家的主要观点及最新研究动态。这种写作要求,不仅体现了社科报理论性与时效性的有机结合,而且有效地锻炼了记者的“笔力”。

总之,面对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时代,理论宣传工作者必须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同时,不断增强“四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徐美芳,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报》副总编)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