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一文中强调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字句之间可以深切感受到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初心从未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社会政策的制订与执行中,同样生动展现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与始终坚持调查研究的重要遵循。
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继续加强和优化各项社会政策。
其一,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社会保障视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全面推向农村和城镇居民,构建起全民医保体系和覆盖法定人群的养老保障体系,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实现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等。此外,在社会福利、卫生与健康、教育、就业促进、住房保障与托幼、助残等方面,实现多个领域的城乡一体化和对过去差异性制度的并轨。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求,不断优化民生建设结构,使得基础民生工程稳步推进。
其二,治政之要,在于安民。中国共产党从始至今都将人民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放在首位。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诸如以上种种,无不体现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其三,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在贫困治理领域,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无不体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由人民共享的政治立场。打造协同发力“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坚持以精准为原则,用科学的“两不愁三保障”等“多维贫困指标”精准识贫,构建“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多元路径布局”的扶贫体系,激发贫困主体内生动力,铸就“人民至上”执政理念下的中国奇迹。
二、始终注重调查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在出台重要方针政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前,都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
一是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调查研究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聚焦调研主题、深化调研内容、创新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使得调查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是要掌握科学调查研究方法。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的一篇文章——“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中就已提出,要将“深、实、细、准、效”五字诀作为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主要方法和基本遵循。深入群众与基层,到社会各层面中去了解与解决问题。简化公务接待,切实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实际情况。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能落地,做到出实招,见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夙夜在公,足迹遍布数十省区市,走访国内考察调研,关心着疫情防控情况,决战脱贫攻坚实效,老百姓的菜篮子,基层的建设,电商的发展,科技创新发展新进展等等,真切做到了调研的深、实、细、准、效。
三是要不断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政策制定前,我们党和国家需要按照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领导干部调研工作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等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健全完善已有调查研究制度,同时,对通过调查研究已经形成具体举措、落实落地的,不断跟踪评估、调整优化,以形成制度性固化成果,为我们的一系列正确决策创造基础和前提。
(刘树凤,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