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正在临港新片区加速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增长极初步显现。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形势,临港新片区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前瞻把握全球产业新趋势和高端产业链内在需求,进一步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建设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聚焦临港新片区快速发展集聚的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应结合前沿产业发展趋势,积极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卡脖子”关键技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促进高端创新协同联动,持续提升前沿产业国际竞争力。
聚焦绿色低碳等产业发展新赛道,应结合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致力于形成更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集成性制度创新,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打造高水平开放高地和高质量发展高地,成为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推动问题和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林忠钦(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工智能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是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重要驱动力。临港新片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既顺应科技发展潮流,也具备发展人工智能的先决条件和多重优势。如:前沿产业积淀奠定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的基础,多元应用场景加速研究成果产品化的进程,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撑人工智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面向未来的产业需要,要加强高校与行业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深度合作,推动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如今,中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积累了很多科研成果,但总体而言,这些科研成果对于破解“卡脖子”问题仍有一段距离。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科研创新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还没有很好衔接。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和企业建立战略性、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同时,还需要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校企联合开展深度合作破解“卡脖子”问题进行引导与支持,鼓励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高水平、深层次合作攻关,促使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通过重大项目攻关、高水平基地建设等方式,形成产学研融通发展的格局,设立高校和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基金等。
发挥AI溢出效应赋能其他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不仅是发展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软件等核心产业,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人工智能的溢出效应,赋能和推动其他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机理体现在:
一是产品智能化,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各种工业产品之中,形成新型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汽车、智能装备、机器人、智能医疗器械等,为社会创造全新价值;二是制造智能化,通过灵巧操作、工业视觉、能耗优化等实现传统生产工艺改造,推动质量、效益提升和能耗、污染下降;三是管理智能化,利用远程监控、智能分析、自动化决策等代替人工完成各项管理任务,不仅可显著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能节约管理成本;四是营销智能化,利用机器学习、智能预测、语音机器人等技术改进企业营销,提升对市场和客户的洞察、反应和服务能力。
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智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都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其自身对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具有巨大需求。临港应当以产业融合为切入点,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各环节中的深入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