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可以说指明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目标,这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大国的发展有三大支柱,其一是物质力量的发展,其二是制度能力的发展,其三是知识体系的发展。在物质力量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使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中国仍然保持高质量的中高速增长。就制度能力而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展现出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和治理理念的效率和优越性。但在知识体系方面,目前支撑国家发展的知识储备仍然没有赶上物质力量和制度能力的发展,不少学科的研究在反映和支撑实践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在国际学术话语权上的影响力仍显不足。这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样,时常被西方国家解释、解读和阐释,是知识的接受者、消费者而非生产者。西方国家对中国研究提出的概念和理论往往基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历史观察,套用在对中国的分析上难免有失偏颇或发生错误。
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中国应当最有发言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基于中国实践提出了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和知识,如“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互联互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和谐共生”等。一方面,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深挖这些概念的理论内涵,做好概念的阐释工作,并以这些概念为核心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自觉,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扎根中国实际,秉持融会贯通,创造性地提出标识性概念和理论来阐释中国的实践,在这方面,中国学者已经做了相当大的努力。
更进一步,如果中国提出的概念和理论具有更加充分的解释力,其适用性能够突破对中国实践的解释而延伸到其他国家实践。那么,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善于用中国概念和理论解释他国实践,善于将专业名词转换成普通名词,善于将中国社会科学的概念、理论和知识推向普遍化。也就是说,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的不仅是建立自己的概念、理论和知识体系,更要善于在国际上将具有较强适用性和具有共通性的概念、理论和知识体系普遍化。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向世人提供描述、分析和阐释具有重大意义的关于发展道路和现实经验的普遍化知识,并把这种普遍化知识变成知识体系,以适应中国学术自主发展和中外发展相互借鉴的时代需要。
未来的大国竞争不仅在于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也在于是否拥有更具解释力、兼具自身特色和世界意义的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既融入了各国现有的先进研究成果,也对各国具体实践进行“接地气”地理论化后展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在学术上,中国的知识体系将从主要受发达国家地方性知识的影响,逐渐转变为依托以本体论创新为基础的自身概念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创新,以解读中国的具体实践,并且进一步尝试通过理论与各国实情的融合阐释其他国家实践,使中国提出的概念和理论更具包容性地走向世界。
(吴泽林,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