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天骏撰写的文章不仅涉及面广,而且驾驭的文体也不少,有散文随笔、评论,也有书评、报告文学之类,此外,还写有不少新诗,已出版散文随笔集《梦桐碎语》《岁月印迹》。这本文艺评论选,是从他大量的评论文章中遴选出来的,共分六辑,依次为文艺综评、文学论评、文化时评、诗画专评、文人特评、报刊选评。初看有点眼花缭乱,实则还都在文化的范畴。
约而言之,其文艺评论大致有以下两大特点。
其一,当代性。邵天骏的文艺评论尽管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甚至稍觉庞杂,但几乎都是针对当代的文学作品和当今的文艺现象而发的议论。他在书评中涉及的大量当代小说与诗歌自不待言,在时评中还涉及电视节目、图书定价、外国人唱中国歌、朗读和阅读的关系问题等一系列文化现象。对当今社会上发生的许多文化现象,他都在第一时间发出了声音。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必须关注现实,了解现实。如果一个人对当下漠不关心,怎么能够发议论、作批评呢?
必须具备当代意识。所谓当代意识,即是一个人对当今社会的认知和时代概念,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这也是古代文化、古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化、当代文学研究的重大区别之一。一个当代文化和当代文学的研究者和评论者如果没有当代意识,是难以下笔的。
必须具备敏锐的嗅觉。所谓敏锐的嗅觉,就是对新出现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能比常人更早地发现其中的新生力量和所存弊端,能及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能解决问题,或是指出其应有的发展方向。
其二,广泛性。随着艺术门类的增多,相关的评论门类也多了起来,有些人擅长于剧评,有些人专心于画评,有些人热心于影评,有些人醉心于诗评……邵天骏能够各艺“通吃”,很不容易。至少,他的知识结构框架要比别人宽大一些。
有话道:艺术是相通的。又有话说:隔行如隔山。前者是说各艺术有相通之处,强调其共性。如中国古代常常把诗书画三者并提。后者是说各艺术的相隔之处,强调其个性。词明明从诗中演化而出,诗词并称甚久,李清照偏偏说“词别是一家”,把它与诗区别开来;古希腊西蒙尼底斯曾说:“画是无声诗,诗为有声画。”但德国莱辛偏偏写了本专著——《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论述二者的区别。所以,邵天骏能自如驾驭各种艺术门类抒发己见,固然可贵,倘能在博大的基础上有所侧重,收效也许会更好。
来源:解放日报 2022-08-13
作者:孙琴安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教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