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大局、高瞻远瞩,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刻总结成功经验、直面新目标和新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科学指引和战略方向。
进入“十四五”,我国已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应对百年大变局的战略部署,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选择,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鲜明主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的进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8.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4.37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21年的80976元,成功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经济规模的显著扩大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四十多年来,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621.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7.26万亿元,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数百倍。2021年,钢材产量13.37亿吨,水泥产量23.78亿吨,汽车产量2652.80万辆,集成电路产量3594.3亿块,彩色电视机产量18496.50万台,制造业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名片。
习近平经济思想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当前,我国基本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从国内生产总值的结构来看,2012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9.1%、45.4%和45.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小于10%,基本符合“后工业化阶段”的特征。2021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是7.3%、39.4%和53.3%,可以看到,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升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降低。高速增长是工业革命产生后才出现的,但高速增长并不能永远持续下去,经历高速增长后,对经济增长的追求将逐渐转变成对经济发展高质量的追求,需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鲜明主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基于经济发展规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创造性提出的重大论断。
实现路径: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谨、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明确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是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再延续过去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低效益、粗放式发展方式,需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具体而言,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和抓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达国家的产业国际转移成就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交织叠加的矛盾,需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力争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数字经济。
二是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一直强调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的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瞄准世界前沿科技,加快推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三是绿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立足新发展阶段,需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四是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人类从闭塞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现了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改革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谢婼青,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