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薛泽林:摒弃“一招制胜”惰性

日期:2022/08/09|点击:48

城市生活的精彩绝伦得益于城市要素的多样性,而要素的多样性给城市治理提出了精细化的新要求。在更加“原子化”的时代,必须客观认识城市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把握阶段态势、明确应用领域,警惕和摒弃“一招制胜”的思维惰性。

把握阶段态势

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需要根据全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把握城市工作阶段态势和事件发展动态,实现精准施策。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基于功能定位、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等多种因素来合理制定规划,并通过搭建开放治理平台、完善公共参与机制等,邀请建设方、管理方、居民、社会组织和专家团队等参与,让规划真正反映城市多元主体的关切与诉求,继而通过建立规划约束机制,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在城市建设阶段,要强化对建设过程和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与问责,将民心工程更多地打造为百年工程、精品工程,并通过城市微更新、美丽街区创建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在城市管理阶段,要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标准,通过推动城市工作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实现城市管理的高效、便民、可持续;推动社会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机制联动,实现公共服务的就近、便利、稳定、可预期。

明确适用领域

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这也就意味着,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治理既要关注城市功能协调,还要关注城市需求满足。

城市精细化治理作为一种新理念、新制度、新工具和新模式,推动城市工作进入新阶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在解决城市问题上可以“包打天下”。

新形势下,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需要在理解其运作逻辑的基础之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明确应用限度与层级。

从横向划分来看,城市精细化治理应用在城市硬件管理、运作管理、应急管理上的效果,要优于其在公共服务供给、经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

城市硬件管理和秩序维护也需要多元参与、委托代理等,但其管理成分大于治理,对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更高,借助技术手段也更容易实现精细、精准的目标。

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虽然也有管理的成分,但更强调社会公众的主观感知,对柔性化、满意度的要求更高,导致在这一领域的精细、高效目标往往更难衡量。

从纵向划分来看,城市治理可以分为市、区和街镇三个层级:

对市级层面的战略规划而言,城市精细化治理更多是一种价值导向,其任务是按照精细化的思路,综合考量城市战略目标锚定、阶段态势把握、治理资源协调等。

对区级层面的政策制定而言,城市精细化治理更多是一种统筹方法,在战略规划、政策制订中要按照精细化的思路和方法,准确锁定政策目标、把握政策时机、确定合理方法,并为政策执行配备资源,以确保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目标、方法、资源相互匹配。

对街镇层面的政策执行而言,城市精细化治理就是要依据人民群众的需求,创新城市工作方式方法,将资源更加精准、更加高效地配置到群众需要的地方,以此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安全感。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政策实施,实现政府与公众的目标、行动互嵌,培育群众自治能力,形成城市治理共同体。


来源:解放日报 2022-08-09 

作者:薛泽林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