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朱恬骅:在云端凝聚城市认同

日期:2022/07/27|点击:75


 城市的物理存在为“云端”奠定了现实基础,城市的基础设施为“云端”提供了幻想的原型,城市的文化生活则为“云端”种下了内容的种子。城市孕育了“云端”,并在“云端”持续生长。二者能够并行不悖、互相补充,组成多向度的人际关联,进而为人的全方面发展提供机遇和平台

 前些日子,上海多家公共文化机构联手搭建“艺起前行”内容矩阵,借助互联网平台将大量专业、优质的文化内容推送到“云端”,让很多平常鲜有机会走进剧院、音乐厅、报告厅的人得以观看演出、聆听讲演、了解新知等。可以说,“云观赏”已经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一种新样式、新风尚。


 不只是媒介


 近年来,网络视频与直播的内容不断拓宽。除了已有的娱乐用途之外,“云展览”“云讲座”进一步彰显专业性和知识性;“云观赛”“云游览”等用现场原声、实景拍摄、现场直播等方式尽可能地还原“在场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观众无法亲临现场的遗憾。


 然而,“云观赏”并不只是对线下文化活动的简单替代。在“艺起前行”在线直播活动中,就有这样一组特殊的“慢直播”——


 每天傍晚,上海音乐厅准时上线“从日落开始”系列直播,镜头对准音乐厅建筑物外夕阳的余晖,画外音播放着悠扬的乐曲声,直到夜幕降临。


 上线首日,“从日落开始”创下了50万人共同观看的纪录。如此多的人一起从同一个角度观看夕阳,在城市空间中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多位观众在留言中写道,看着好像再寻常不过的景象出现在屏幕上,心中涌起了莫名的感动。


 这种感动来自人们对自身处境的社会性确认。虽然身处不同地点,但知道有人和自己正在观看同一道街景,城市的风景就成为一种象征,提醒个体并非独处一室、与世隔绝,而是依然与我们身处的城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个意义上,“云观赏”不仅精心营造了空间意义上的“在场感”,还借助数字互动方式营造出社会意义上的“在场感”。此时,网络不再只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而是人们重新凝聚起来、积极建构自我身份的方式。


 根基在城市


 “云观赏”发生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但互联网本身并不是虚拟的。


 事实上,全球互联网中的重要枢纽节点,大多同时也是在工业产值、交通流量、贸易数额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的城市。城市为“云端”提供了物质基础,“云端”的根基在城市。


 回溯历史,“云观赏”等活动的设想也与近代城市的兴起紧密关联。


1893年,法国科幻作家阿尔伯特·罗比达撰写小说《20世纪:电气化生活》,幻想未来城市中将充满蜿蜒的“信息管道”。通过它们,人们能在家就实时欣赏远处的歌剧演出,并且与身处异地的朋友随时联络。


 这些幻想并不是凭空得来的。19世纪,巴黎开展了规模浩大的改造工程,煤气路灯、给排水系统的管道,加上彼时崭露头角的电力线缆等,都构成了作家的灵感来源。


20世纪初,电报、电话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管道”也不再停留于幻想。


 法国诗人瓦莱里在1928年指出,音乐已经具备了远距离传输的技术条件,而有朝一日,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形式的艺术作品与表演,就能够“像水,像燃气,像电流一样”,“从远处来到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所需要的地方,施展自身的功用”。


 当然,与其说罗比达、瓦莱里的文学想象力“预见”了后世的数字景象,不如说他们的表述反映了近代以来愈发鲜明的一种观念、一种渴望,即借助新技术的力量,促成城市文化生活走出剧场、音乐厅、博物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云端”的根基在城市。城市的物理存在为“云端”奠定了现实基础,城市的基础设施为“云端”提供了幻想的原型,城市的文化生活则为“云端”种下了内容的种子。


 城市在生长


 “云端”的生活扎根于城市,但它并不是对城市本身的“原样复刻”,而是赋予了城市新的生长维度。


1988年,传播学者、哲学家威廉·弗鲁塞尔就特别提及,当代人的社会关系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托数字图像的形式产生。它将成为人们感知世界、抒发情感、洞悉规律的主要方式。


 当数字图像以数据流的形态奔流不息,素不相识的人们得以彼此对话,跨越时空交流思想、情感、意图和知识,逐渐形成新的更紧密的社会联系。这使得城市的功能与界定,连同城市中人的生存状态一起发生了变化。


 “云观赏”的兴起,正在印证这一判断。


 比如,在不同的互联网平台上,人们能够选择不同的参与模式:既可以是默默无闻的过客,热心捧场的观众、听众,也可以努力经营自己的“频道”和“角色”。


 又如,一位消防英雄同时是在网上为人解忧的心理咨询师,一名在居民楼里奔忙的年轻“楼长”同时是有近300万粉丝关注的视频博主……


 陌生人之间的相遇产生出新的社会身份,这在过去只能在城市提供的地理空间中实现,如今却在“云端”片刻不息地发生。人们在既有的身份之外,获得了更加多样化的“数字身份”;城市在给予“云端”以滋养的同时,更在“云端”持续地生长。


 形成现实共振


 建立在数字图像基础上的“城市”有望接续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城市,成为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建立连接的又一个重心。但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城市并不会随之“消亡”。尤其是在疫情之下,人们比往常更加依赖城市空间为自身提供庇护,更加突出了城市地理空间无法取代的作用。


 人们在“云端”相聚,依靠数字图像产生出的“数字身份”,与其说取代了现实中的身份,不如说是对后者的确认和补充。


 在城市的地理空间中,人们面对家人、朋友、同事,或是身为顾客、乘客、访客,不同的情境赋予了人们不同的职责,也让人们拥有了多重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的多重性本就是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云端”的出现则将它进一步放大,使之更加多元、更易转换。


 在量变的同时,“云端”的出现也给城市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质变。人们在“云端”建构的“数字身份”,可视为共同的兴趣和追求所产生的结果。相比于地理空间中的聚集,这种基于共同兴趣乃至共同活动方式的聚集,更加突出体现了人的主动性。


 由此可以说,地理空间中的城市是由不同功能用途的建筑组成的大型聚落;“云端”的城市则是在社会交往中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节点,是人们借形形色色的“数字身份”主动认同的对象。


 随着“云观赏”向其他领域拓展,如“云健身”,并逐渐形成更有普遍意义、积极意义的“云参与”,人们在“云端”的相遇不仅是对个人自我认知与身份定位的再认识、再塑造,而且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凝聚力,更好地温暖乃至激励自身与社群,进而在情感、行为等方面与城市的现实形成共振。


 总之,城市孕育了“云端”,并在“云端”持续生长。二者能够并行不悖、互相补充,组成多向度的人际关联,进而为人的全方面发展提供机遇和平台。这不仅将丰富城市公共文化的供给,也能对凝聚城市认同、汇聚城市力量作出应有贡献,驱动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2-07-26

 作者朱恬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