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以来,上海疫情来势汹汹,形势严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自3月中旬开始全面落实居家办公,通过线上形式推进日常工作,开展相关工作会议。同时,社内员工也在居家期间积极配合社区防疫工作,部分员工在日常工作之余投身抗疫志愿工作,在特殊时期勇担使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 社长助理 陈磊 --
作为党员,4月刚开始封控我就完成了线上线下双打卡,由于所处居委工作人员多数“中招”,我就联系了楼栋的志愿者负责人,加入了抗疫志愿者的队伍,后来除了参与物资搬运分发以外,我还机缘巧合的成为了楼栋一个多月唯一的一名“团长”。
团长的工作只有做过的才知道,我也是从一开始的千头万绪、手忙脚乱到有了一只灵活的合作团队,逐渐井然有序。从了解居民需求、联系物资来源、查验资质、发接龙忙收款到最后收货分发,每一个步骤都在不断完善。随着分发时敲响各位邻居的家门,所有人之后看到我都会冠以“团长”之名来打招呼。
从“小蓝”到“大白”,包括两个月的团长生涯,尽管占用了我不少时间,有时比上班都忙,甚至有些风险,但也充实了我封控在家的生活,结识了一群热心善良的邻居伙伴,完成了我决心守护楼栋大家和自身小家的使命。
-- 自营网店 周文杰 --
在疫情处于较为严重的复杂时刻,防控工作刻不容缓,需要足够的人手加入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来。所以当我们虹仪小区社区街道号召的时候,我马上就报名参加了。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不论是扫码核酸,在线买菜,还是自己做抗原,都不是难事。但是对于老年人而言,可能不亚于一座座大山了。我的志愿工作主要负责为4栋楼的居民核对核酸码,一核对才知道,有很多的老年人都不会操作,我和张史雯小妹两个人,一个人拿老人身份证,一个人录入信息。在之后的核酸检测工作中,帮助老人下楼,我们还为腿脚不好的老人准备了轮椅。接下来的几天,为楼栋送抗原,分发抗疫物资,送快递、外卖和药品。写的内容虽然简短,但是大家都知道志愿工作的不易,但这就是保卫家园的责任担当,该出手时就出手。
-- 仓库 陆梁超 --
我所在的小区3月13日开始实行封控管理,而居委还在筹建中,只有三位工作人员在岗,要管理两个小区,实在难以应对。因此我报名加入志愿者大家庭,积极参与核酸检测的秩序维护工作,搬运保供物资并分发到居民家门口,帮助大家联系居委买药就医,每天回收抗原盒并确认后上报居委。在这次疫情期间,我所起到的作用只是九牛一毛,但看到大家团结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原本简单平凡的工作,也充满了力量。
--经济法律编辑室 袁钰超--
居家期间,我担任所住小区C区物资搬运志愿者+16号楼楼长。小区快递、团购等物资经过门口大白消杀后,需要各区“小蓝”运至各楼栋,在小区处于管控时期,我与C区的其他志愿者共同负责搬运和通知工作。
楼长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本楼共48户94位邻居的核酸检测通知、督促每日抗原自测、转发居委的相关消息,以及发放政府的物资。
疫情期间有太多令人措手不及的瞬间,也有数不清的志愿者无私地服务,邻里间互帮互助。物资搬运、管理楼栋,比起持续的第一道防线的消杀和分类工作,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能参与其中并体会疫情间的人间冷暖,也颇有收获。
-- 心理编辑室 杜颖颖 --
自3月26日第一次报名参加志愿者工作,完成了抗原发放、结果统计,日常物资配送等志愿服务工作。4月4日起以二级大白的状态参加了各轮核酸筛查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在封闭期间,组织了几次公益团购,包括奶品、水果、肉类等生活必需品,着重帮助楼内不擅长网购的老人家庭。作为参加过2007年上海特奥会志愿服务、2008年汶川地震支援都江堰服务工作、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等多类服务工作的“老”志愿者,参加此次抗议志愿服务,我的心里百感交集:因为形势的紧张,志愿者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同理心,在合理合规的范围里,为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开展志愿服务,比如配送物品的时间,参加核酸时上下楼的人数安排,步行到小区的线路安排等等,很多细致而具体的工作都需要志愿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楼的志愿者有不少和我一样,上有老下有小,但是只要人民需要,国家需要,我们中青年党员还是会勇敢地站出来,为了守护我们家乡出一份绵薄之力。
-- 教辅编辑室 王芳--
3月26日在业主群里聊天时,被一位志愿者前辈激了一句“在群里聊天还不如出去做志愿者”,我想想也是,以前总觉得有心无力没时间参与志愿者活动,现在何不尝试下?就去居委报了名,然后直接去门口快递处报到了,帮忙理货消杀。从那天起,我成为一名志愿者。
我们小区有2400多户居民,社区团购的门类也是五花八门,最多的一天有3、4个公团同时到货。我们组一共有10几个人,遇到街道物资来了也要去参与卸物资。我出勤不算很多,但依然能够从居民拿到团购物品时的那一句“谢谢”收获一份快乐。5月31日是最后一次保障公团运输,这次运送的是五芳斋粽子,发放完A1区的粽子后,我在清单上签下了我的名字,也象征着这一次志愿者活动的告一段落。
通过这次参与志愿者活动,我结识了许多伙伴。大家主动站出来免费为居民服务、为社区服务。许多人的工作量远比我的要繁重、风险大,但他们不叫苦不叫累,一直坚持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经过80天的努力,上海人民最终迎来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我想我会永远记住这段日子,还有这些可爱可敬的伙伴。上海加油,上海人民加油,上海的美好我们一起来守护!
-- 教辅编辑室 路晓--
疫情居家期间我参与的志愿工作主要是在门岗。门岗与外卖骑手接触,接收外来物资,是最需要小心谨慎的。首先检查派送骑手的核酸报告和通行证;然后登记物资收入;将包裹进行六面消杀;静置半小时后,再将包裹按楼号放到货架上;最后由志愿者骑电动车送到业主门口。
真的很辛苦,每件包裹拎起放下这个动作至少要做四次,有的包裹非常重。但没人喊累,为了节约防护服,有的人甚至连值两个班次。大家都知道,我们要一往无前,才能战胜病毒,保卫我们的家,守护我们共同的上海。
-- 智库编辑室 熊艳--
封控期间,我主要承担三项志愿者工作,一是协助居委会整理、统计本小区每次核酸检测过程中居民的反馈意见及建议,便于居委会及时调整、优化核酸检测流程及安排,以推进核酸检测安全、有序、高效完成;二是参与小区所住楼栋轮班志愿者,协助政府及团购物资发放;三是为小区老人搜寻、提供配药渠道或买药工作。
参与志愿者期间,一是深刻体会到居委工作的不易,虽然从外在看,他们的工作性质不难,但是特殊时期,他们难在了人(转运、隔离、老人)、事(核酸、团购、信息)、物(物资发放、病毒消杀)上,人少工作多,加班加点做,还要抽时安抚、处理很多不理解的情绪,挺难的。二是居民在困难面前的互助令人印象深刻,小区组建志愿者队伍时,几乎每家都很踊跃、积极,总是想为大家多出一份力,后来形成了小区志愿者(楼栋代表1-2名)+楼栋志愿者模式,大家不仅在物资运送、发放上默契接力配合,而且在一些信息上互通共享,以使大家能及时为物资短缺者、孤老、物业、门卫、保洁等送上力所能及的关怀与帮助,其间出现了很多动容事例。疫情中,每个人的温情就是一股力量,温情互动起来,即是力量的团结,就有足够希望走出困境。
-- 历史编辑室 王勤 --
四月中旬在临时党支部的领导下,我主要参与宣传组的志愿服务和楼栋内的志愿服务工作。
宣传组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团队,在组长的组织下拍摄、搜集照片和素材,通过小视频、海报、疫情地图、小贴士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做好疫情期间的宣传、引导。除了及时、贴心的防疫科普、疫情通报,还将志愿者真实而感人的风采展现出来,为疫情防控做好科普支撑和宣传支持。
楼栋内志愿服务工作较为繁琐,主要做好防疫物资和保供物资的计算和分发,协助社区医药保障组解决楼栋内邻居求医问药问题,配合爱心组织为楼内高龄老人提供爱心蔬菜,缓解楼内居民矛盾,实时关注楼内人员变动和应急需求,为楼内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等。
疫情阶段的社区志愿活动,让我看到了许多优秀的党员,激励我不断学习和进步。志愿者物资运输组、医药保障组、核酸筛查组的很多老师都是随叫随到。我所打过交道的许多老师和领导,虽然说是属于某一个服务组,但实则“身兼数职”,“无缝衔接”于两个甚至多个志愿服务一线,有的每天可能只有五个小时左右的睡眠。
群众中间也出现很多优秀的同行者,光我们楼栋就至少有两个小伙子多次主动提出要参加志愿服务。其中一位还说,总是党员为他服务,实在过意不去,觉得自己也得出份力才行,执意要跟我们一起分发物资。
我为我曾经与这么优秀的同志和邻居同行感到自豪!
-- 文学编辑室 邱爱园--
居家期间我承担的志愿工作主要是核酸检测点位的登记、扫码和维持秩序;楼道物资申领发放(所在的楼道老年人较多,难处较多,志愿者数量急缺)。
核酸志愿者的点点滴滴,经历过才知道那些无奈与欣慰。无奈的是,志愿工作时时会面临一些非议。比如志愿者进入过封控楼,少数居民会质疑志愿者是否携带病毒,会质疑是否足够安全。发放物资时也偶尔会质疑是否公平公正。但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质疑和问题最终都被顺利克服,大家安全度过特殊时期。在志愿服务期间,我认识了一群任劳任怨的伙伴,听得最多的就是:“好的,我来!”
面对这一切,我想说:即使做不成一束光,也想撑开一处光透进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