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320万户,每千人拥有企业数107户,居全国第一,90%以上是中小微企业。这一庞大数字既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也是疫情防控背景下的重大挑战。三月突如其来的疫情,对这座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也对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不仅对中小微企业造成了直接损失,有序发展影响更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调研时强调:针对病毒变异的新特点,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完善各种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全国各省市倾力支援下,上海正加快推动社会面清零攻坚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疫情下降趋势明显。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前提下,政府工作重心正进一步调整到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上,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效果显著。
保企业也是保民生,总体来看,此次疫情突发性更强,2020年的疫情由武汉传导,上海企业普遍在人员安排、供应链管理、物资储备上形成了预案,因此在疫后上海成为最早复工复产的城市。而此次疫情因为突发性强,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做好预案。特别是与2020年相比,此次疫情正值企业生产高峰期、用工高峰期、商务高峰期“三期叠加”,不仅直接导致损失巨大,对企业后续复工复产影响更大,对高成长性企业的打击也更大。
一是停工停产极大推高了企业用工成本。此次疫情暴发正值三月份企业集中开工期,大部分企业是满员运行,大量人员居家办公期间的工资、社保等费用开支照旧,收入减少,违约风险增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尤其是民营企业受到重创;二是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企业复工环境更复杂。此次疫情波及沪、苏、浙两省一市,迫使长三角多地切入紧急防疫模式,而上海企业的供应链多集中在长三角,尤其在节能环保、新兴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中,上海集聚了一大批具有高成长性、高创新性的企业,这些企业是链接长三角、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和力量,此起彼伏的疫情使得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不确定性急剧增加,企业自身很难协调;三是企业订单流失对后续复产影响较大。从经营周期看,企业的商务活动都安排在三、四月份,无论是签约还是商谈(比如政府客户都得见面现场演示、解说、递材料、做试点,远不是在线就能支持),而此时的防疫封控造成了上海企业普遍业务停滞,业务量下降一半甚至更多,企业缺少了订单后续复工复产困难更大。
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困境,如何在上海疫情防控的最关键时期,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留住企业的基本面,保护好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尤为重要。
短期看,要更加重视纾困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市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纾困问题非常重视,及时印发了《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1条(以下简称“新21条”),相关政府部门和各区政府也及时制定了落实及配套政策,企业反映良好。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政策感知度较低,政策申请能力较弱等问题,在特殊时期申报过程也耗费了企业本来就非常紧张的人力精力。针对这些问题,在政策落实上应进一步做到“加大声量”、“跨前一步”和“精准服务”。首先,各政府相关部门,要把纾困政策的落实程序、时间节点、申报范围通过标准化流程,以在线方式简明、清晰、准确地传递给企业家;其次,考虑到当前政府部门普遍投入到抗疫第一线的事实,建议采取提前预申报,通过有效信息途径及时公布政策进程,运用在线方式自动完成申报程序等方式优化流程。同时各部门可开通专项政策咨询热线,为企业答疑解惑。此外,对于部分政策感知度差的企业,可充分利用街道商会等“神经末梢”服务机构力量进行排摸,做到自主申报和辅导申报相结合。同时,对于税收减免等政策,也可采用主动发放,事后核定的形式,减少企业申报压力。
近阶段,尤其要做好产业链复工的各地协同。以“大”带“小”,让大部分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转起来,既是经验,也是要求。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不仅是上海的关键产业,也是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领域。具体措施上,首先要加快推进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保供“白名单”制度,以“链主”企业为主制定产业链“白名单池”,在物流、资金等环节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跨省市名单共享和双向互认,共同保障推动长三角全产业链式协同复工复产。其次要鼓励“链主”企业及时回款或采用垫付方式,帮助供应链企业维持现金流,避免因上下游之间的资金无法正常支付导致供应链断链。此外要帮助中小微企业做好应对突发阳性员工的应急预案,确保复工过程中企业的动态清零,承担企业员工的隔离费用等各项防疫支出,增强复工企业的信心。
疫情后,应着力打造上海中小微企业新一轮竞争力。一是要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平台,尤其是要全方面培养适应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发展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二是要形成高成长企业家培养平台。此次危机暴露的企业应对不足的问题,既有疫情突发的客观原因,也有企业对宏观形势判断及应急管理储备不够的问题。建议利用这次疫情,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家培养路径,为企业家搭建常态化的学习平台,增强上海民营企业家的战略管理能力;三是要形成高质量工程培养平台。疫情短期会对上海企业的声誉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但也“倒逼”企业对质量提升有了更多内生性需求。未来应以提高标准,打造高品质产品为引导,提升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上观新闻 2022-05-05
作者:汤蕴懿,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