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钱运春等:长三角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分析之三——流动与集聚

日期:2022/04/27|点击:679


 最近,上海社科院“长三角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研究”课题组完成了阶段性成果,对除上海之外的40个地级市选取了经济发展、青年引力、创新创业、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5个二级指标和附加指标,用20个三级指标进行了测度,结果杭州、苏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绍兴、嘉兴和常州排在前10名。

 考察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有很多重要指标可以衡量,但是有一个重要指标不能忽视——人口外流程度,即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值。因为人口流动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这个比值大于1,说明该城市对青年和人才有吸引力,即使当前评价的吸引力指数不高,也很有发展后劲。反之,则说明该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社会环境均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上述10个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都是人口净流入的城市,用人口净流入指标,可以很快地对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状况做一个大致判断。

 实证研究又发现,即使地级市是人口净流入的,也并不意味着下属区县市也是,反之亦然。根据这个思路,本文形成了6种组合,探究长三角40个地级市和208个县级单位,在青年和人才吸引力方面,程度谁轻谁重?

一、地级市和区县市对青年和人才吸引力总体情况

1.地级城市对青年和人才吸引力

 根据七普统计数据,长三角40个地级市中,只有17个城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比≥1)为人口净流入城市。分别是苏州、宁波、杭州、嘉兴、无锡、金华、常州、南京、湖州、合肥、舟山、镇江、绍兴、温州、台州、南通和扬州,与较早的长三角16个城市的范围高度重合。这个区域脱胎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经济区,成形于1985年国务院划定沪苏浙三省市内的15座地级以上城市,是一个以上海河口为起点、半径300公里以内的扇形区域。到目前位置,长三角这个区域仍然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市场发育最好、产业关联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净流入比值上,最高值为1.76的苏州,即常住人口是户籍人口的1.76倍。净流入最低的基本维持平衡或略有流入,比值为1左右,比如南通和扬州,而且这两个城市也是在2021年刚逆转了人口净流出趋势。

 其他23个城市都是人口净流出地。分布在苏北、浙南、安徽的绝大部分地方。流出比值在10%以内的,分别是马鞍山、芜湖、丽水、泰州、淮北、宣城6城市。净流出介于10-20%之间,包括安徽省5市黄山、滁州、池州、宿州、蚌埠,浙江的衢州,江苏省苏北5市连云港、徐州、盐城、淮安、宿迁等。净流出超过20%甚至以上的城市分别是安徽的六安、亳州、阜阳、铜陵、淮南和安庆等6个城市,最多的六安约25%

 从人口净流入大致可以看出,对青年人才吸引力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对青年和人才最有吸引力的城市17个。二是对青年和人才吸引力一般的为11个城市,即净流出在20%以内的城市。如果再细分一下,10%-20%之间的可以算作吸引力稍弱的城市。三是其余流出率超过20%的六个城市为吸引力较弱的城市,基本都分布在安徽。

2.县级城市对青年和人才吸引力

 根据课题组分析,在地级市层面,40个地级市有17个城市是人口净流入的,占比为43%,但是,到了县级层面,根据七普数据,在208年县级单位(区市县)中,仅有80个是人口净流入的,占比只有38%,比值降低了不少。这两个数据表明,一是在比重上,县级城市的净流入比地级城市的净流入要少,说明有更多的县级城市是人口净流出的。即在地级市层面上,是人口净流入,但是在其下属区县市层面,有的却是人口净流出的;二是在竞争上,如果出现地级市人口净流入但下属区市县有的是人口净流出,说明尚有不少下属区县的人口流向地级市,两者存在包括人才、资本、产业在内发展资源的竞争问题。

 课题组通过采用GDP总量、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比例、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和肯德基数等指标,对长三角208个区市县进行计算发现,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江阴市、浙江省余杭区、江苏省张家港市、浙江省富阳区、江苏省常熟市、江苏省吴江区、浙江省北仑区、浙江省义乌市、浙江省鄞州区、江苏省太仓市、江苏省海门区、浙江省海曙区、江苏省武进区、浙江省慈溪市、浙江省鹿城区、江苏省宜兴市、浙江省萧山区、浙江省江北区、浙江省柯桥区等20个市区对青年和人才最有吸引力。反之,浙江省文成县、浙江省庆元县、安徽省寿县、浙江省泰顺县、安徽省霍邱县、安徽省宿松县、浙江省开化县、浙江省青田县、浙江省景宁县、安徽省灵璧县等10个县对青年人才的吸引能力较低。

 如果参照地级市依据人口净流入的划分办法,长三角市区县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也可以简单分为三类,一是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比值大于180个区市县,属于对青年和人才有吸引力之地。对80个区县市进行细分的话,主要分布在江苏的苏州、南京、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等七个城市,浙江的杭州、宁波,绍兴、温州、湖州,台州、嘉兴、金华、丽水、舟山等十个城市的下属区县市中。安徽总体上区市县对青年和人才的吸引力较弱,比值总体上靠后。二是比值在80%-90%之间的90个区市县,三个省都有不少,江苏的区市县主要在这个区间内。三是比值低于80%的区市县,也涉及到40个地级市中的18个,其中既有发展程度非常好的杭州市的下属区县,也有人口流失大市阜阳市的,18个中有4个是阜阳市的。总体而言,比值低的地区,分布在皖西皖北和浙南偏多。

二、城市人口和区县人口净流出的交叉分析

 通过考察地级市及其下属区县市的人口流入和流出情况,分为六种情况,交叉分析地级市和下属区县人口流动状况,进一步考察该地级市和下属区县对青年和人才吸引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1.地级市净流入VS下属区市县也是净流入

 根据七普数据,主要有江苏省的苏州、无锡、镇江、常州、杭州的宁波、湖州、嘉兴等7个城市,是人口导入市,其30个下属区县也是人口导入的,即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比值大于等于1。通过对青年和人才的吸引力指数计算,绝大部分均排在长三角208个区市县的前50名。这个区间最高的是苏州市昆山市和宁波市北仑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到1.96,几乎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达到11。最低的常州市溧阳市,人口流入和流出持平。外来人口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不仅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充沛的劳动力大军,而且也促进了当地的消费和旅游业的繁荣。

 人口大量流入表明,中心城区和下属市区县,在产业布局上基本上形成了均衡稳定的格局。市区对下属区县的抽取能力与后者发展韧性实现了均衡。市区的发展机会、社会服务以及生活环境等,不再是下属区县人员向往的对象。因此,外来青年和人才,既容易在中心城区找到工作,也容易在其下属区市县找到工作。

2.地级市净流入VS下属区市县有净流入也有净流出

 即使在长三角最初的16个总体发展得很好的城市中,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下属市区县发展的也很好。从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比值来看,江苏的南京、南通、扬州3个城市,浙江的杭州、金华、台州、温州、绍兴、舟山等6地,均存在地级市总体比值大于1,但其下属的区市县有大于1,也有小于1的。其中,23个区县处于前50排位,11个区县位于后100位置,其余处于这俩中间。从人口导入水平来看,浙江的两级分化比较严重。温州市的义乌市、龙湾区和瓯海区3地,该比值均超过2倍,属于长三角人口导入率最高的县。接近2的比值还有杭州市余杭区。但是,温州和杭州有很高也有很低的,比如温州的泰顺县和文成县,杭州的淳安区均有近30%的人口外流,可能地理因素影响较大。在江苏,尽管南通人口开始转为正流入,但是其下属区县市人口却仍然外流,只是比值不大,最低也有0.88。很显然,市区产业和社会服务的吸力不是特别强,下属区市县发展的也不差,两者互有牵制,也互有依赖。

 地级市人口总体正向流入,而下属区市县人口有流出和流入,说明这些地区的发展尚未达到上述7个城市的理想状态。但总体而言,区市县即使有流出,比重也不高,大多在10%多一点,极端的少数在30%左右。意味着仍然有不少区县市人口向中心城区流动,后者与下属区县市争抢投资、争抢发展机会仍然时有发生,中心城区对下属区县市的抽取机制尚未完全解除。

3.地级市净流入VS下属县市净流出

 合肥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城市,在安徽下属的16个地级市中,总量上是唯一的人口净流入城市。但是这个净流入有相当部分是吸收下属县市(排除市辖区)人口以及周边的人口而成。巢湖市、肥西县、长丰县、肥东县、庐江县等五地户籍人口均高于常住人口,这一方面说明,合肥这几年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成绩喜人,特别是产业升级和GDP破万亿,吸引了大批年轻人才来到合肥创业,另一方面说明,合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下属县市存在同构竞争态势,下属县市的发展空间有可能受到挤压。2019年南京常住人口略高于合肥人口,同年,合肥的常住人口增量小幅超过南京,并最终在2020年对南京实现反超。近一年时间内,合肥的发展相当迅速,常住人口晋升安徽第一以及长三角第六的重要历史节点。因此,中心城区对青年和人才的吸引力仍然在扩大,下属区县若想提升对青年和人才吸引力度,还需要在改善收入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下功夫。

4、地级市净流出VS下属区市县有净流入也有净流出

 浙江丽水、衢州,安徽马鞍山、宣城,江苏泰州、宿迁等,都是人口净流出城市,其下属区县市既有人口流入,又有人口流出。流入区县市分别是,丽水市的莲都区和云和县,衢州市的柯城区,泰州的靖江市、宿迁市的宿豫区等,马鞍山市的当涂县人口流出正好相等。这几个城市的下属区县市的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没有一个是排名前50的,长三角人口流出最多的县也是在这里,是丽水市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常住人口只及户籍人口的65%,意味着该县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外流,庆元县也有30%的人口外流。

 这些地区尚处于发展的转型阶段,对青年和人才开始产生吸引力,但是总体上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梯度、公共服务与周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有差距。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对青年和人才的吸引力。

5、地级市净流出VS下属区市县也是净流出

 长三角城市里,地级市人口和下属区县市人口皆为净流出的,是主体部分,共有17个城市(其中6个城市人口外流超过20%)。在人口外流少于20%的城市中,江苏省徐州、淮安、连云港和盐城等4个城市,安徽省蚌埠、滁州、池州、黄山、宿州、芜湖和淮北等7个城市。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皖北和皖南以及苏北地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受到南方(对苏北而言)和江苏(对安徽而言)城市的吸引力,纷纷外出创业和打工,出现了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的反向现象。即产业向次发达地区转移,但人口却向发达地区转移。苏南浙北的城市,吸收人员有相当部分是从安徽和苏北流过来的。

 在这些城市中,随着城市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中心城区还有点吸引力的,个别中心区人口外流还低于人口导入,但是总体上,受制于周边产业以及个人发展机会、子女的教育水平以及老人的医疗水平,基本上都是下属区县市都是人口外流地。

 当然,靠近中心城区、大城市或者产业基础尚可的区县市人口外流会好一些,也许受到了产业集聚和大城市的产业辐射影响。比如芜湖繁昌县和湾沚区、徐州的铜山区、滁州的天长市和来安县、淮北的濉溪县、黄山的休宁县等,人口外流并不明显,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比例均在90%以上,甚至达到了99%

6.地级市净流出比重高VS下属区市县净流出不高

 安徽的铜陵市、安庆市、六安市、亳州市、淮南市和阜阳市,是全市范围内人口外流超过20%的城市。这也是长三角除上海之外40个城市中,流出人口最多的城市。其中,六安人口外流超过25%。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长三角其他发达地区尚有很大的差距,后发优势并不明显,在人口大量流失情况下,发展后劲受到影响,对青年和人才的吸引力也是比较弱的。

 但是,仔细分析各城市下属区县市的人流外流情况,发现又是比值并没有低太多,比如铜陵市下属的义安区和枞阳县,流失人口却只有10%左右,那只能说明其中心城区产业升级慢,吸引力不足,导致中心城区人口也在外流,且人数不少,比重不低。

 由此推论,20%及以上比值的城市,凡是下属区县市的比值总体高于0.8的,其中心城区人口也在外流,而且程度更加严重。比如在安庆市的下属区县中,比值高的太湖县,是0.92。这更加说明,这6个城市总体上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中心城区缺乏集聚能力,下属区县市同样缺乏发展后劲。


来源:战略长三角公众号427日,《长三角观察》2022年第1-3月号(总第117期)

作者:上海社科院“长三角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指数”课题组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