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晚,上海代表团在驻地举行视频“云采访”活动,邀请4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网络与媒体记者进行交流互动。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指出,高科技发展依靠芯片,农业发展靠种子。“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种子需求大国,但还不是种子产业强国。对此,我建议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我国种子安全。”
张兆安指出,尽管我国种子市场潜力巨大,但种子产业发展较晚,远远落后于世界上的一些种业强国,进而对种子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水稻、小麦、大豆等“中国粮”用上了“中国种”,但玉米、马铃薯种子等部分依赖进口,还有一些农作物、畜牧种子需要依赖大量进口才能满足,而辣椒、洋葱、胡萝卜、茄子、番茄、马铃薯、西兰花等最常见的蔬菜,不少都是洋种子长成的,有的甚至全部依赖进口。
分析下来,张兆安认为,我国原创性种子资源相对稀缺。农业的很多物种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许多的地方品种正在快速地消失;此外,种子研发投入显然不足。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尽管农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从总体上来讲,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
再加上育种是一个长期的研发过程,需要持续性的资金投入;科研机构和企业缺乏有效协作;科研育种人才支撑力度不够等因素,我国种子产业存在着的“散、小、低、弱”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为打好我国种业“翻身仗”,张兆安提出八条建议——
一是着力保护我国的种子资源。建议国家在进一步梳理我国种子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对优势种子资源的保护力度,防止种子资源的消失和流失。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保护已经育成的新品种,保证种业市场的良性竞争,对侵犯新品种权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让违法者不敢再犯。
二是着力健全关键种子基因库。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对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做出必要的、客观的、精准的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种子产业发展规划,尤其要建立健全好关键种子基因库。同时,建议编制和完善好我国本土重点保护种业品种的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品种,抓住关键环节,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类似粮食育种基地的本土品种保护区。
三是着力攻克关键种子的难关。根据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对一些过度依赖进口的品种尤其是一些“卡脖子”的农业、畜牧业、渔业品种,建议国家设立重大种子专项,引进专业人才,实现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重点突破,加速我国种业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进程。
四是着力强化关键种子研发投入。建议国家根据育种科研的周期,只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的项目,都应该给予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确保关键育种项目能够保持连续性。同时,根据一些关键性的不同品种,建议在一些种子阵型企业或科研机构创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种子工程中心,强化种子研发工作。
五是着力理顺科研和企业协作机制。建议要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重点要打破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之间的界限,建立完善科企紧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商业化育种科技创新的组织体系和协作机制。
六是着力培育领衔人才和龙头企业。建议要加快培养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尤其要培养一大批稳定的、专门从事种子研发的高端人才和领衔人才;建议要加快培育一批龙头型、成长型的种子企业,对这些种子企业进行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对一些种子阵型企业也可以采取“一企一策”的扶优政策。
七是着力改善农业科技人才的待遇。建议国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扭转一些科技人才不愿意从事农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局面,鼓励年轻科技人才在农业科技领域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全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收入待遇、社会地位以及职业自豪感等。
八是着力完善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以《种子法》为核心,完善包括各项制度在内的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包括种子产业外资准入制度、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等。同时,还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运行保障机制,以保证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能够有效运行。
来源:劳动观察 2022年3月5日 作者:叶佳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