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两年多来,上海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过程中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探索,开创了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去年11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人民城市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本,并以“四个需要”对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的人民性,上海在承担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的新使命、展现新作为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个体与群体、硬实力与软实力、价值牵引与实践推进三对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人民城市的理念内涵,优化完善实施路径。
把握好个体与群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体现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上海提出“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充分考虑了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但在理论完善和实践探索过程中,需要在个体与整体之间,进一步考虑多元社会群体特征,因为对于特定社会群体的理解和划分,往往构成了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把握好个体与群体的辩证统一关系,统筹好局部与整体、多元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寻找和实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具体来看,上海的城市发展正经历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人才成为这座城市最重要的资源和面向未来发展的源动力,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上海需要推动形成一批针对性的新策略和新行动。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的需求整体上从以生存需求为主向以发展需求乃至精神需求为主转型,多元社会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更加凸显。只有细致研究人群画像、做到分类精准施策,才能激发每一类社会群体的潜能,让每一类社会群体都能有获得感。
把握好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互动并进关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也构成了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本的根本指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局限于体现硬实力的物质基础方面,对美好生活的感知更体现在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城市精神品格,以及高标准、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城市文化等软实力方面。
一方面,要发挥硬实力的“基石”作用。聚焦落实重大的国家战略任务,不断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民城市的坚实物质基础,是人民城市建设必须常抓不懈的首要任务。
另一方面,要发挥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城市精神和品格的彰显关键在人,每个人的言行都是城市精神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好注脚。此外,打造“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15分钟社区生活圈和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等成为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标杆。
要发挥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互动并进作用。硬实力更加体现刚性支配,软实力更加聚焦柔性影响,以硬实力促进软实力,以软实力提升硬实力,两者统一于城市综合实力,共同促进人民共享美好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把握好价值牵引与实践推进的知行统一关系
1937年,毛泽东的《实践论》在延安发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探索。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正是发端于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中国化实践,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逻辑升华与理论结晶。
真理只有在指导实践过程中才能充分展现其巨大力量,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创新发展。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价值牵引,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本,要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发展真理,要立足实践变化,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和城市工作各个方面,注重经验总结,形成示范引领,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形象,奋力谱写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在实践中不断开辟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发展的新境界。
来源:上观新闻 2022-03-07
作者:程鹏 李健,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