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市委书记李强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上海将召开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要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在市政府党组会议上指出,要按照十一届市委十二次全会要求,坚决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拿出更多硬招实招,奋力开创上海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未来,上海如何聚力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海宣传通讯聚焦“以更多硬招实招开创上海发展新局面”,特邀我院专家撰写文章,供读者学习参考。
上海如何发挥超大城市对都市圈经济的引领示范作用,更好利用面向太平洋、背靠长三角的双向链通优势,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
短期看,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尤其是持续疫情对需求端的抑制是影响当前经济复苏的最大挑战,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发挥好超大城市强大消费需求和投资规模效应,保持稳增长。2020年以来,虽然疫情对各地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上海消费、投资、进出口仍实现了正增长,“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为引领长三角、服务新发展格局奠定了扎实基础。从消费看,2020年上海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42536元,已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电子商务交易额、服务贸易额均位列全国城市首位;从贸易看,上海口岸贸易总额占全球3.2%以上,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上海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三;从投资看,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下降42%,上海吸引外资却实现了6.2%的逆势增长。跨国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累计达到771家和481家,聚集海外人才20万人左右,上海仍是跨国公司产业链布局的首选。而市商务委《上海对外投资合作年度发展报告》(2020年)表明,上海对外投资步伐加快,呈现并购为主,制造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民营企业为主和“一带一路”为主四个新特征。
趋势表明,在产业技术跨多个领域、价值构成环节更加复杂的态势下,区域经济正从垂直、纵向的分工体系转变为水平、协同的分工体系,超大型“首位城市”对都市圈经济的引领示范作用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首先,“首位城市”承载着都市经济圈内人才、技术、资金、创意、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组合和竞争,从而形成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元和产业共生网络创新元,构成都市圈经济的创新引擎。其次,“首位城市”提供了链接国内外“大市场”枢纽和服务平台功能,并通过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和综合服务体形成一个个转换“接口”,包括高密度的全球功能性机构、跨国公司总部、全球生产者服务公司和金融投资机构、全球研发机构、国际组织等,构成都市圈经济体的功能内核。再次,“首位城市”在各类大平台集聚和转换中,形成了大容量、高频率的信息流、人流、金融流、物流等要素流量市场,为都市圈经济提供了血液脉动。最后,“首位城市”往往更具城市品牌、社会秩序、全球通行的营商环境,带动都市圈经济整体价值链升级。
未来,上海进一步发挥“首位城市”功能,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可持续在四方面聚力突破。
一是在新消费上聚力突破。消费是拉动经济的第一动力,在疫后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压舱石”和“新引擎”的关键基础作用。上海应充分发挥在线新经济平台集聚优势,稳住内需战略基点的基本盘。同时以需求端持续加快推进新消费、新服务和新制造的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产品、新业态、新市场,加快培育壮大发展的新生力量,带动长三角消费和制造同步升级。
二是在新制造上聚力突破。疫情使全球制造业生态系统和产业布局加速变化,第五轮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加快,第四轮经济全球化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并驾齐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正在深度调整。上海可聚焦高复杂度和高集成度的“长链”制造业,通过与长三角制造业集群合作,集中对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进行中高技术服务投入,同时聚焦制造与研发分离环节,打造“以服务为中心”的后服务市场,此外还应通过跨国并购或股权投资等形式,通过制造业“走出去”提升制造国际化水平。
三是在新开放上聚力突破。构筑全球新产业链的优势尤其在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回应外资企业不断强调的提高透明度、监管环境的可预测性与公平性呼吁;减少产业保护政策,减少障碍壁垒;探索构筑更为安全开放的服务贸易体制机制。其中上海尤其要在两方面引领,要健全、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努力形成全球知识产权高地;注重培养储备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优化国际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并加大对全球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
四是在新治理上聚力突破。通过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形成区域协同治理,可打破区域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其中数字治理和绿色生态治理非常重要。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 2022-01-05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