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呼应新时代历史学的新使命,并为庆祝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65周年暨《史林》创刊35周年,我院历史研究所于11月19日举办“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时代中国历史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加。
在上午的开幕式上,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德忠对历史所和《史林》杂志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他指出,在十九届六中全会顺利闭幕的大背景下,举办此次学术研讨会是及时的。新时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史林》主编郭长刚主持了开幕式。他从现实与历史两个维度诠释此次会议主题,希望与会学者就新时代中国历史学的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融通发展、历史学前沿问题与中国史学的新时代特征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大会报告分为两场进行,在第一场报告中,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首先围绕新时代中国历史科学的融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黄仁伟从一带一路的国际格局出发,就中国历史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中国与周边关系的五个层次、古代中国与当代的关系等问题发表见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章清立足于全球视野解析晚清历史的技术时间和社会时间,提示学界重视近代以来新物质和新技术的成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唐力行在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学术脉络中,回顾了其研究苏州评弹的历程。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通过剖析近代中日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牡丹社事件,展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第二场大会报告中,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剑鸣主张学术发展路径类似于奥林匹克竞争,应当在赛制和规则之下加强训练,提升实力。郑州大学校长张倩红以跨文明语境下的周末休息制为个案,表明其为多种文明融通互鉴的结晶。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反思学术内卷的倾向,通过比较中外学术期刊的状况,指出中国学术知识的生产任重道远。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辛逸结合历史语境,追溯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霍巍通过大量图片展现近年来高原丝绸之路考古的新收获,认为青藏高原和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武纵论世界大变局下国外对中国认知的格局、焦点与代际变化,主张要让更多外国人做更深入的中国研究。
下午的研讨会在两个分会场进行,与会学者从各自的专业研究出发,展现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新视角和新方法,探讨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前沿问题,回应了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这一重大命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65年来始终与时代同步,在新时代也将承担起历史研究的新使命。展望未来,历史所将进一步加强与学界的交流,共同推动大变局下中国历史学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