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党建

上海何以成为“光明的摇篮”?​——我院青年学习党史教育系列活动第六场顺利举行

日期:2021/10/20|点击:538

 

 按照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的最新要求以及市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三巡回指导组的指导意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时的讲话精神,1012日下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团委与研究生院党委联合举办的“学习奋斗百年路,启航社科新征程”——上海社科院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第六场在我院社科国际创新基地415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我院原副院长、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作专题宣讲。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侯伟东主持。

 熊老师以“上海何以成为光明的摇篮”为主题,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解读了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也从历史学的角度为在座青年传授了一节别开生动的党课。熊老师提到,“光明的摇篮”出自新华社社论,是毛泽东同志对近代上海红色文化的综合评价。他将上海红色文化特点的综合概括为“闳”、“深”、“雄”、“奇”,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英勇雄壮和奇特奇妙,从“法租界-上海-江南-中国”四重空间的逻辑解答了上海成为“光明的摇篮”的历史必然性——正是由于当时上海独特的禀赋因素和制度因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应运而生。讲座的最后,熊老师与在座的研究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关于治学的想法,他提出,学术的创新和发展需要我们在学业上平衡“专”与“通”,做研究要“专”,但“专”的背后则要有“通”的意识作为支撑。

 会上,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涛、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陆烨、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昱、《社会科学》编辑李亦婷、2021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吴雨薇和2019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池龙威一一做了分享讨论。众位青年学者在听完讲座后,对熊老师深厚的学术素养、宽阔的研究视野与深沉的思想力度感到十分钦佩,一致认为熊老师的讲解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研究有颇多启发借鉴之处。上海有众多的根据地,也有极其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何挖掘并利用好这份独属于上海的红色文化?如何怀揣着这份红色情怀去传承伟大的建党精神?相信在听完熊老师的讲座之后,每一位社科青年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院青年科研人员、研究生院教工党员及研究生党团员共6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文字:研究生院|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