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下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朱国宏副院长带领下,国际问题研究所党总支与国际合作处党支部共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参观学习,重温二战期间上海市民与犹太难民是如何在上海和谐相处、共克时艰并最终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往事,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以天下为己任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基础。参访得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陈俭馆长的热情接待,他详细介绍了纪念馆建设发展的历史脉络、主要展品、展陈技术。陈馆长以翔实的史料,系统展示了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建设发展是如何得到犹太难民及其后裔、以色列等相关国家的大力支持,展示了纪念馆在促进中外友好交流方面发挥的广泛而积极的作用。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欧洲犹太难民经过艰辛的陆上、海上长途跋涉抵达上海。上海成为二战期间接受犹太难民最多的城市。在上海的虹口区曾经生活着约两万名犹太难民,他们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共渡难关。为了纪念这段历史,2007年虹口区人民政府在原摩西会堂旧址设立“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从2007年开馆到2020年扩馆,这座展馆以大量珍贵的照片、老物件为主并辅以声光电多媒体互动影像等详细的史料还原了当时犹太人在上海生活的真实场景,也记录了上海人民与犹太人融洽相处、患难与共的往事。
扩建后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开辟了“序厅”,序厅墙壁上镌刻着中英文的“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这里讲述着:一个同样身处困苦危难中的民族帮助另一个民族远离大屠杀的动人故事,其中饱含着和平、友善、包容,而这正是我们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它向世界昭示着人类热爱和平、命运与共的历史与追求,这也是这座纪念馆建立的意义。
展馆中有二位人物塑像,令人印象深刻。一位是何凤山,中国人,彼时担任中国民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不仅斥资援助犹太难民,而且向数千犹太人签发了“生命签证”,使他们得以逃脱纳粹魔爪,两千多犹太人最后来到中国。另一位是罗生特,奥地利犹太人,逃难来到上海,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参加了新四军和八路军,罗生特被誉为新四军中的“大鼻子神医”。
二战结束后,大多数在上海得以幸存的犹太难民陆续离开中国,然而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建立的深厚的友谊得以延续,这段经历跨越时空成为他们共同的“上海记忆”,并一代代传扬。
参观学习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受益良多,并为近代上海在国际友好合作与国际人道主义方面的杰出表现深感自豪。不少党员都表示,自己更加深刻地体味了和平的意义、世界各国人民和衷共济的意义,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中央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合理性与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