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土与外来辉映、有序与灵动兼具、文明与活力并蓄,是上海特有的都市魅力。健全的文化设施、丰富的群众活动、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为上海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新时代,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上海有条件也有必要率先发力、更上层楼。
核心层面
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内涵,既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又要契合城市自身历史发展与现实需求。
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是上海城市软实力的主导方向和根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提升城市善治效能的前提。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灵魂和信仰。它可以起到凝聚人心、汇聚共识、鼓舞斗志的作用。
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是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内核。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凝聚了城市的价值追求,对软实力的提升具有引导作用。
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进一步提升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是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基础和归宿。全体人民参与城市软实力建设,人与城市才能相互成就、共同成长。
城市软实力,软在“价值”,软在“精神”。作为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层面,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具有标识性意义,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上海的信任、要求和期待,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身份和自我意识。
通用层面
城市综合治理能力——
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包括政府管理能力、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新形势下,上海以“两张网”建设为抓手,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提升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努力打造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文化繁荣度和活跃度——
城市文化繁荣度和活跃度包括文艺创作生产活跃程度、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级、创意创新人才集聚度、各类文化演出节(展)的活跃度等。近年来,上海坚持“一团一策”改革,助推原创文化精品不断涌现,首演、首秀、首发重镇地位逐步确立。同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基本建成,城市观光、休闲、度假功能逐步夯实。
下一步,要采取更大力度积聚各类创新创意人才,推进实施跨界融合发展战略,实现“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的深度交融,强化文化交流中心地位。
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当前,上海正深入实施各项惠民工程,“建筑可阅读”“市民修身”“生活秀带”“微更新”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下一步,要提供资源配置更优化、供给类型更丰富、内容更精准、主体更多元、效能更显著的社会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引领高品质生活,建好幸福人文之城。
国内影响力和吸引力——
这可理解为集聚与辐射效应。比如,以电影节、电视节、音乐节、顶级电竞赛事、F1中国大奖赛等为平台,推动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创新运营机制,提高运营水平。
国际传播力——
这主要是指传播渠道、规模、实力和城市整体形象的国际可达率。比如,以“上海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发挥“感知上海”“上海城市会客厅”“魅力上海”“城市背景板”“世界城市日”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平台作用,提升上海国际传播能级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上海城市形象和美誉度。
新生层面
数字化能力——
以城市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已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生活数字化满足新需求、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打造“物联、数联、智联”的城市数字底座,激发城市生命体的“细胞”活力。
生态亲和力——
城市生态品质对人民美好生活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进而形成生态环境与人文气息良性互动的人居环境,是上海城市软实力能级提升的重要路径。
“科技+文化”融合力——
城市运行和管理、环境和品质,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消费,离不开科技创新力,离不开“科技+文化”的融合力。要在“硬要素”上叠加“软要素”,实现协同整合与相互赋能。
比如,着力打造文化内容和数据生产、交换、传播、消费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这是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一个新增长点。
还应看到的是,软实力是渐进推动的隐性力量,需要绵密细致的积累功夫。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长远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一方面,要总结成功经验,实现跨部门、跨行业、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把提升城市软实力真正视为“分内事”和“大家的事”。
另一方面,要真正对标国际一流、国内先进水准,注重横向、纵向的指标比较、数据积累与综合分析,以便聚焦重点、精准发力。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2021-07-20
作者:黄凯锋、谢牧夫,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