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部长级院务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国内著名学者冯俊教授应邀来上海社科院哲学所作主题讲座,题目为“中国的西方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过去与未来”。讲座由哲学所党总支书记、所长方松华研究员主持,包括全体党员在内的哲学所同志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习交流活动。
首先,冯俊教授提出西方哲学在文化启蒙、解放思想、推动变革等方面发挥作用。在我国,马克思思想是同西方哲学同时传入中国的。西方哲学主要通过留日、留欧与留俄的学生传入我国。当时国人引入西方哲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变革,最后取得的最大成果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后我国学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其目的是深化改革开放,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互动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西方哲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开展的作用。
其次,冯俊教授回顾了我国西方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关于西方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他分两个阶段细致梳理了学科自身的体系化过程,随后详细介绍了我国西方哲学学术机构、学科点自1952年以来的建设情况,最后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一个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时面对的特殊问题——中国特色的西方哲学的建设问题。关于话语体系建设,冯教授先是讨论了一些西方哲学的标识性概念,指出诸如本体、实体等许多由翻译西方哲学文本产生的新表达已经逐渐进入中文,之后他阐明了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中国哲学的影响,最后他以陈康等学界前辈为例鼓励我们应当努力掌握西方哲学的国际话语权。
最后,冯俊教授指出中国西方哲学的问题并点明了未来走向。他犀利地指出我国的西方哲学研究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不少学者喜欢赶热点、赶时髦,导致研究冷热不均;二是如今学术壁垒森严,学者们的研究越来越专,使得研究变得支离破碎;三是研究日益脱离社会现实,对我国的现实状况缺乏关心;四是西方哲学逐渐边缘化,生存环境恶劣。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冯教授也肯定了国内不少优秀的学者们都在不断努力使西哲研究走出上述困境,这些努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生活世界,二是未来哲学,三是汉语哲学的可能性,四是翻译与教材的统一,五是中西马的汇通。学者们在这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向我们展现出中国特色西方哲学的未来走向。
此次学习活动不仅使得大家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的认识,更是对大家了解党史有了直接的帮助,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对于学术,尤其是哲学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话语体系建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