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包蕾萍:科技赋能,防范“因病返贫”

日期:2021/03/19|点击:286


近日,上海社科院等机构发布的《中国乡村健康扶贫报告》,用2018—2020年间来自609个贫困乡村居民的大健康数据说明,健康扶贫成效显著,贫困地区居民体质改善,营养不良状况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疾病仍然存在爆发风险。要突破“贫病相连”壁垒,降低因营养不良、疾病侵害带来的返贫风险,必须创新思维,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贫困治理道路。

在人类历史上,贫困始终是一个与疾病密切相关的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至少有半数人口无法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其中,因病致贫的人数占到1亿人左右。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太平洋地区和中国西南大凉山“悬崖村”等贫困地区和乡村,由于自然环境艰苦,交通不便,都曾面临医卫资源不足、营养不良导致的健康威胁。全民健康覆盖也因此成为实现新千年发展目标和国际减贫运动的重要议题。目前中国已经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障覆盖13.6亿人,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健康医疗服务“神经末梢”不断延伸,贫困地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十四五”期间,全民健康覆盖的网络还需要进一步向相对贫困的乡村地区下沉,提高乡村全民健康意识。

乘着第四次科技革命和数字化浪潮的春风,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创新手段,是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重要实践。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中低收入群体“因病返贫”的风险仍然存在。就原贫困地区居民健康体检的结果来看,高血压、肝功能、肿瘤指标、贫血等指标反映出来的健康风险仍然较大,加强疾病监测和早期干预的需求迫切,对农村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动员各方力量,提高村卫的数字化建设水平;借助科技赋能,打造新型“互联网医院”;几何级数地开发人力资本,通过线上问诊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为农村居民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异地就诊服务。以“数字治理”来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通过智慧医疗打通农村“最后一公里”。

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人均预期寿命等国民健康指标都不断向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增加迅速,在消除绝对贫困状况方面,尤其是在减轻绝对贫困对农村健康影响的方面,中国创造了全球减贫史上的奇迹。“后扶贫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进一步弥合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地区全民健康保障,在农村地区积极推进“三级预防”,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树立“治未病”理念,建立统一、重预防、精准、基本的“四位一体”健康策略,至关重要。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在战疾战贫过程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最关键的致胜法宝在于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扶贫道路。集中力量办大事,既是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的重要经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中国化成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后健康福祉的主要目标。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效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发挥出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三圈互动”优势,早发现早干预,打造城乡联动的互联网智慧医院,跨越地域限制链接城乡医疗资源,使农村人口可以共享科技医疗的成果,切实践行全民健康理念,有力推进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战略的转型升级。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1317

作者:包蕾萍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