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携手融合打造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

日期:2020/11/30|点击:265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进入高质量新发展阶段,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进而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

国家顶层设计的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中,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性和示范作用,将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要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企业是实体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因为实体经济的企业是制造产品、创造财富、供给就业的,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关键在于创新,即0-1的颠覆性创新与1-10的复制性创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来说,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质增效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应当顺应产业集群化发展世界性趋势,在区域一体化同城化发展中着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紧密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上海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民族品牌发源地和集聚地,20世纪30年代,上海工业产值和产业工人数量大约占全国半壁江山。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工业总产值依然占全国1/8,近200项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上海牌”“上海货”的美誉度、显示度、标识度非常高。此后,随着各地经济的大发展,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上海制造业在全国占比以及在上海全市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制造业是上海实体经济的坚强支持,是上海服务国家战略、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支撑。上海的产业基础、技术能力、人才优势等,都决定了众多战略性、“卡脖子”产业如果想实现重大突破,在上海发展才是最合理的选择。对上海自身而言,只有坚定发展先进制造业,才能为更多新兴成果和业态的不断涌现,为服务经济健康发展铸就基石,避免城市发展“脱实向虚”和产业空心化,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和韧性。

江苏实体经济发达,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全国领先,规模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对江苏省经济增长贡献率在50%左右。但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度还不高,领军企业还不够多,品牌影响力也不够强,“有高原、缺高峰”现象比较明显。未来江苏看产业不能只看规模、体量,更要看产业的控制力、竞争力。江苏重点把丰富的产业、科技、人才资源整合起来,把多重资源叠加优势体现出来,释放出创新驱动发展强大能量,建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成为能够代表和引领长三角的现代产业制造高地。

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是民营经济与数字经济,创造了全省56%税收、65%生产总值、77%外贸出口、80%就业岗位。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比近1/4,连续19年居全国第一,诞生了阿里巴巴、华三通信、海康威视、聚光科技等世界知名的独角兽龙头企业。

安徽在装备制造业、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食品产业、医药产业等领域进行产业重点布局。值得关注的是,安徽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围绕“屏—芯—终端”主导产业新生态系统,着力构建“一核、两地、多点”的布局,重点打造特色集群。

长三角产业分布还有一个值得研究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大量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业态一般处于中低端,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着“市场冰山”“融资高山”“转型火山”等瓶颈制约,与现代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距离较大,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压力较大。这也是长三角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亟待破局解题的一大“难点”。

加快形成“三高”模式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创新是企业和企业家的关键竞争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区域合作进一步强化产业协同,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共享,基于制造业结构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有利于形成区域性的专业化优势产业发展格局。当前,长三角地区的合作进入了以上海为龙头的一体化创新突破全面深化的新阶段,题中应有之义首要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制造业,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先进制造业发力发展,重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应当结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紧紧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四个方面,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业不断跃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有关研究认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群发展的跨越式模式,就是通过自主创新直接把握世界先进制造业群的价值链高端,发展附加价值高收益大的环节,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成为该产业价值链的控制者,同时能够引领其他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模式,这个模式被称之为“三高”模式,其内涵是产业高新、产业高端和产业高效。

高自主创新能力意味着掌握一定的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必须处于较好的价值链竞争位势即做到产业高新,才能获得高附加价值。高价值链位势是产业高端的重要判断标准,意味着在关键价值链环节的把握,可以发展出关键技术工艺和供应链品牌环节的优势,这就使产业和企业处于较好的价值链竞争位势,获得高附加价值也就顺理成章,而且也必须转化为高附加价值才能实现产业高效。

长三角应当成为产业集群高质量引擎

从创新竞争力来看,我国产业群创新竞争力相比于其他国家产业群稍显薄弱。长三角的产业转型升级与先进制造业发展应当实现“三高”跨越模式,即自主创新发展能力、全球价值链控制力以及空间集聚发展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最终使长三角引领我国从现行制造业升级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群。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高层次、全方位、功能性同城化融合发展。按照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世界趋势,在更高层面上整合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一体化,将长三角建成全球区域经济高地,向全球区域经济最强进取,这可以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大“难点”。在上海更多偏重于设计、物流及金融服务等工作,一些制造业将向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转移,突出产业链协同,高端产业布局一体化。要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突破一城一地内生性自我发展的传统路径依赖,突破现存的各种行政、规章壁垒,实现各类要素资源充分自由流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投入产出效益优化组合。有鉴于此,苏浙皖沪“三省一市”七地市、区企联会发起建立合作机制,以推动服务企业、服务企业家、服务区域经济更好发展,值得点赞。具体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人才观念上的“破”与“立”。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优质资本、核心推动力。在培育、吸引、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应当破除传统观念,一厢情愿的“抢人”是抢不来的,对所需人才应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像当年“星期六工程师”那样,采取灵活政策吸引人才,在招人引智同时,倡导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发掘培养人才,尤其是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技能型操作性人才。

二是要素配置上的“联”与“融”。长三角区域正在大力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构建高效便捷的互联互通交通体系,像大纽约、大巴黎、大东京都市圈那样,区域良好的基础设施使产业承载功能大力提升,更高效便利实现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在产业发展上应当推动企业之间实现联通、联手、联合,即按照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规律整合人才链、创新链、成果转化链,比如项目制股权合作、共建企业技术研究机构等,在“联”的过程中实现人才与创新资源融合,让市场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实体经济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合作共赢。

三是成果转化上的“创”与“享”。长三角企业应当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探索一种市场化的分享模式,使创新成果效益最有最大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来源:澎湃新闻1127

何建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通大长三角城市群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此文系1127日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七地市、区企联会发起、上海市长宁区企联会(轮值方)承办的“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论坛暨‘长三角市、区企业联合会合作机制’成立仪式”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