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党建

国际问题研究所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四史”主题教育举办“科技创新与国际问题研究”系列讲座活动——邀请余南平教授谈新技术革命与国际结构变迁

日期:2020/10/26|点击:448

202010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了第24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期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为了更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深入把握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这一重要论断,更好地推动“四史”教育与学术发展,我所举办了“科技创新与国际问题研究”系列讲座活动。

1023日的第一场活动中,上海市决策咨询基地工作室领军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余南平教授应邀进行了题目为“新技术革命与国际结构变迁”的讲座,讲座由王健所长主持。

余南平教授首先指出了科技创新对于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大数据、区块链、量子科学等创新科技应该成为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

在讲座中,余南平教授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自罗马帝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科技革新对于帝国自身命运及其所处国际结构变迁的决定性影响。在罗马帝国时代、奥斯曼帝国时代,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军事装备、战术管理与建筑等领域,技术革新是帝国取得优势的根源所在。

进入现代国际体系后,英国依靠工业革命构建了殖民地与宗主国间的产业链闭环;德国则依靠化工、电力、电器、钢铁等领域的技术革新试图实现赶超,只不过没有取得成功;苏联依托制度优势在欧美大萧条时期积极引入科技创新人才与技术,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并建立起与美国同代技术规模,为二战胜利以及冷战奠定了技术与经济基础。而到里根上台后,美国才依托军民联合真正拉开了与苏联的技术代差。

余南平教授指出,当前,美国在页岩油气开采技术上的技术突破奠定了其相对俄罗斯的竞争优势。如果美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将在大国竞争中拉大而不是缩小优势,而核心技术突破可能是美国扭转制造业成本与效率的劣势、逐步拉动制造业回归的最终途径。

余南平教授最后指出,科技是未来国际关系发展、特别是大国关系的核心变量。我国在技术标准上的短板是我国核心技术突破的难点,也是关键所在。这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改革科研投入与激励机制。抓住机遇,实现赶超。





文字: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