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发布

上海社科院这次“四史”学习活动,为何聚焦这部电影

日期:2020/09/08|点击:289

曾创作出家喻户晓的《黄河大合唱》的冼星海,被毛泽东誉为“人民的音乐家”。鲜为人知的是,在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还有一条以这位中国的人民音乐家命名的“冼星海大道”。

冼星海与这座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有怎样的交集?七年前,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首倡“一带一路”的演讲中,曾动情讲述道:“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2019年,这段短暂而传奇的故事被拍摄成电影《音乐家》上映,影片由中哈两国的电影工作者合作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曾称赞其“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促进‘民心相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9月7日,闪亮影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电影《音乐家》总策划、出品人沈健来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参与《音乐家》主题放映暨“四史”学习教育活动,讲述了影片背后的故事。

“当年,拜卡达莫夫一家在战争年代生活极度拮据窘迫的情况下,安排冼星海住到了其姐姐家。拜卡达莫夫的小外甥女卡利娅称呼冼星海‘阔克’,这是哈萨克人对最亲近长辈的称呼。”沈健回忆,为筹备电影,他曾专程赴哈萨克斯坦拜访卡利娅,当时她已年过八旬。老人向沈健仔细讲述了当年发生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为之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大量的重要信息。她至今还记得冼星海教给她的儿童革命歌曲《只怕不抵抗》,回忆间,老人轻声哼起藏在记忆深处的曲子:“吹起小喇叭,哒嘀哒嘀哒。打起小铜鼓,得龙得龙咚。手拿小刀枪,冲锋到战场。”

在哈萨克斯坦,沈健还见到了拜卡达莫夫的女儿,据她回忆:“冼星海当年化名黄训,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也不知道他在中国做过什么事情,但即使我的父亲没有遇见他,相信他也不会饿死在阿拉木图,因为一定也会有别人去帮助他。哈萨克斯坦有一句老话‘救人一命,家里的羊会生双胞胎’,向落难的人施以援手是哈萨克民族的传统。”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徐威在致辞中表示,举办这个别开生面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在感受冼星海那段鲜为人知的岁月和始终不忘的家国情怀的同时,更是为了让党员干部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筑牢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根基。上海是上合组织的发源地,也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上海社科院更应该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以深入实施学科和智库“双轮驱动”战略为抓手,为更好地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合研究中心主任潘光指出,“音乐和电影除了帮助人们回顾历史,还有很重要的现实作用,就是促进上合组织的文化合作。上合组织秘书长曾经表示,希望成员国之间在电影方面继续开展更多合作,还可以进一步举办上合组织电影节。”潘光说,电影《音乐家》的摄制和上映,能给上合组织的文化合作开创一个新思路。

本次活动现场放映了电影《音乐家》,活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玉梅主持。

 

    来源:上观新闻  2020年9月8日  作者:周丹旎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