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党建

法学研究所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暨“盈科·上社法学讲坛”第十三讲——红色文化与上海弄堂

日期:2020/07/06|点击:397


72日上午,法学研究所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暨“盈科·上社法学讲坛”第十三讲。所副编审张晓栋老师作了题为“红色文化与上海弄堂”的主题报告,法学研究所孙大伟副研究员担任与谈人,法学所所长姚建龙研究员主持了本次活动。九三学社上海社会科学院支社对本次活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张晓栋老师首先介绍了上海近代城市的形成背景。鸦片战争后,作为通商口岸,上海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英国人的注意。英国领事遂要求上海道台提供土地供其建设领事馆。在租界划定初期,人口稀少。上海城内及中国内陆地区后来的战乱导致了租界内人口数量的激增。人口的增长带动了经济和房地产建设的发展,租界日益繁荣。

张晓栋老师重点讲述了中共中央在上海十二年中机构分布的特殊规律。他着重介绍了中共一大和二大会址选定的历史过程及中共中央办公地点的分布情况。根据这些历史事实,张晓栋老师认为党的机关选址时,偏好于新建的建筑物,因为新建筑内的陌生人社会有利于党员开展工作。张晓栋老师还通过介绍三个重大事件,即望德里事件、经远里事件和大同幼稚园事件来印证前述规律。

整场讲座中,张晓栋老师对于上海红色文化的特点与特色进行了深入而精彩的分析,通过“弄堂”这样一个独特视角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早期红色印记,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样一个命题。

孙大伟副研究员认为,张晓栋老师的主题报告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历史发展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二是城市空间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是对前述两个问题的思考。首先,上海城市空间的发展与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历史上,英租界与法租界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相较于英租界的浓厚商业气息,法租界更像是一个寄托了法国人文思想的“法兰西飞地”。正如张晓栋老师所说的那样,英租界的人口因战争而开始激增,进而刺激了英租界内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和里弄式建筑的风行。因此,租界的城市样貌不是刻意的城市规划,而是城市自然生发的结果。孙大伟副研究员又结合中共一大会址变动和中共二大参会人员构成的历史事实提出了空间建筑也会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一定影响的观点。上海里弄前后通畅且构成复杂的特点使其能够容纳各种情报和资金往来活动,进而为我党展开行动提供了便利。最后,就建筑空间与历史文化的互动关系,孙大伟副研究员认为,居住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家的写作,淮海路的咖啡馆和建筑风貌就曾为《孽海花》的作者提供了创作灵感。上海的建筑与历史具有现代性传统,为中国内地的现代性培植与发展提供了助力,上海的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挖掘。

九三学社上海社会科学院支社主委任一鸣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黄诗韵老师等九三学社社员也参加了本次讲座,并发表了感想。

姚建龙所长高度肯定了张晓栋老师严谨认真的学术精神。本次主题报告所使用的建筑图片均由张晓栋老师亲自实地拍摄,足见其细致认真的求真精神。张晓栋老师作为法学所的学术前辈,为年轻学者做出了榜样,也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四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姚建龙所长也对孙大伟副研究员的精彩与谈以及九三学社上海社会科学院支社的积极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至此,法学研究所“四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暨“盈科·上社法学讲坛”第十三讲圆满结束。



文字:法学研究所|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