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全国两会

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关于推广哀伤辅导,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的建议

日期:2020/05/21|点击:585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两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其中,更是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见,心理健康是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社会幸福、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和保障。

一、背景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到重大丧失,如亲人离世。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非正常死亡已经降临在一些不幸的家庭。即使没有突发性的灾难事件,我国每年有近1000万死亡人口,丧亲者中有失去子女的父母,更有数量巨大的丧失父母的儿童与青少年。此外,还有数以万计的直面死亡的职业群体,如殡葬从业者、医护工作者、警察与社区人员等。

心理学和精神疾病科学所定义的哀伤(Grief)是指丧亲者在丧失亲人后的心理、生理、精神、社交等方面的情绪反应。近代心理学研究显示,丧亲哀伤可能会引发严重心理疾病,并使患者正常的生活、社交、学习、工作功能受损。世界卫生组织于2018年在全球广泛使用的《国际疾病分类-11版》中,把因丧亲哀伤而引发的心理疾病命名为“延长哀伤障碍”。延长哀伤障碍貌似抑郁症但不同于抑郁症,因为抑郁症药物对它并没有什么效果。

据统计,有约10%的丧亲者会罹患延长哀伤障碍及其它心理疾病,而某些特殊丧亲群体的患病率会更高。以美国为例,丧失父母的儿童与青少年20%会出现心理疾病,有一项美国文献显示,丧失子女的父母在失去子女四年后50%反映依然有不同的心理疾病;根据我国学者关于失独父母的一项全国性大规模调研显示,参加测试的失独父母(不包括大量拒绝参加测试及人户分离的失独父母)罹患延长哀伤障碍、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等其中一种或几种心理疾病的人数则高达51%以上。同样,我国很多失去父母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十分易罹患心理疾病,并影响他们日后的健康成长。

此外,重大的公众生命危机事件会给民众造成广泛的创伤及“象征性哀伤”,严重者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等不同的心理疾病。如汶川地震及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重点地区的部分一线医护人员和民众都有可能出现创伤、焦虑和哀伤等相关的心理问题。不仅如此,我国目前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同样也会对子女造成“象征性哀伤”以及与之相应的心理疾病。

二、问题

哀伤辅导是指关怀人员对有需要的丧亲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和支持,帮助丧亲者走出哀伤的底谷,重建对生命和生活的信心与热情。自上世纪90年代起,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高度关注哀伤研究与干预以及哀伤疗愈知识的全民科普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而大大提高了民众在丧亲以及面对死亡后的心理健康康复水平。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灾害中的心理援助和社会心理服务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哀伤疗愈、哀伤辅导领域尚处在起步阶段。

 1、我国目前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并未重视对“丧失”(主要是死亡)的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服务工作更多的关注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群体和群际的和谐或特殊群体的援助。

 2、我国相关学术研究明显落后。中国大陆尚没有一所高校开设哀伤咨询课程,相关领域的研究明显落后于社会的迫切需求。以谷歌学术网站为例,该网站相关文献标目数量为120万以上,而我国最大的学术网站“知网”检索仅不到2800篇。信息的严重缺乏使得我国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和咨询师无法得到规范的系统的哀伤咨询训练,并难以为丧亲家属以及接触死亡的职业人群提供科学的哀伤心理疾病预防和干预辅导。这也造成我国精神科医生极易把延长哀伤障碍作为抑郁症治疗,出现误诊误医。

 3、我国相关科普信息支持明显落后。以美国为例,其有140多个以哀伤疗愈为主题的大型网站,有2000多政府、高校、医学机构网站提供相关信息和资讯,而我国目前只有一个哀伤主题网站。我国哀伤疗愈科普信息、基础知识极为稀缺,致使我国民众对与哀伤相关的“生死教育”普遍缺乏基本常识和基本感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风暴,使每个人前所未有的接近和面临死亡的压力和威胁,也有家庭已经面对丧亲的痛苦和心理危机。他们的哀伤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与疏导,但在这个领域我国的心理服务是落后了。

三、建议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每年丧亲人群数量巨大。由于长期缺乏对哀伤引发的心理疾病研究和相关知识科普,延长哀伤障碍这个疾病已经成了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的潜在“杀手”。我们亟需迎头追上,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哀伤咨询与辅导的道路。基于以上种种,我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将哀伤咨询、哀伤辅导纳入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心理健康已经纳入健康中国战略,哀伤咨询与辅导则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卫生健康部门应重视生命多维度多层面的心理健康,适时推出指导意见,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与升级。

 2、鼓励高校、研究所、医院等学术医疗机构,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广泛深入参与哀伤心理疗愈相关的课题研究,鼓励设有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在相关院系下开设哀伤咨询课程,将近代哀伤研究成果最大程度的本土化,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哀伤心理服务体系,以典型引路,培育专业研究力量与服务队伍。

 3、会同教育、民政等部门,为专业从业人员如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师、殡葬师、社工等,建立哀伤咨询系统化专业化培训、考试、督导体系。对相关关怀服务志愿机构及群体提供通俗的哀伤基础知识培训,

 4、加大对公众开展哀伤辅导科普的广度和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医院、殡葬服务机构内试点设立哀伤咨询、哀伤辅导工作室或宣传点,为丧亲群体提供及时的人文关怀与心理服务,同时推广哀伤疗愈科普知识包括科普书籍、指导手册、网站及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等服务信息。

来源:上海民建  2020年年521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