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战“疫”中的智库声音 | 陶希东:疫情期间 不要被情绪带偏了理性

日期:2020/02/20|点击:731

在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阶段,上海社会科学院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科普宣传,特开设“战‘疫’中的智库声音”专栏,集结院内专家学者,传播智库声音,解读疫情期社会关切问题,坚定信心、科学防控,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众所周知,对一个国家、社会的持续繁荣发展乃至人类的延续,国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对任何一个平凡的正常社会个体而言,当处于因外在或内部因素导致的生命危机状态时,呈现怨恨、恐惧、恐慌、抱怨、失望等不良心态,就成为自然而然的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应激心态反映,是生物属性的内在必然体现。

当我们面临因不明原因或某种剧毒病毒引发大面积疫情爆发时,如果存在疫情信息不公开透明、政府防控治理措施无效、疫情谣言四面疯传、病毒传染快速肆虐等情况,尤其是当人们看到确诊病例的不断增加和重症感染者的不断死亡时,往往会加重社会民众的焦虑、恐慌、无助等负面情绪。一旦整个社会心态被这种恐慌情绪所笼罩,就非常容易发生“富裕者四处逃散(相对特定地点发生疫情的情况)”、“哄抢医药口罩、药物和生活必需品”、“恶意排斥疫区民众”等现象,甚至因疫情防控出现不同族群之间的“心理隔离”或“群体性事件”,造成人为的“二次伤害”,引发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这种情况在此次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已经有所显现,如全国性抢购口罩等刚需物品以及“双黄连口服液”、抢购感冒药;一些国家在多个方面开始排斥中国人(典型事例有谢菲尔德一个戴口罩的中国留学生受到了当地居民的围攻和推搡);国内一些地方民众视来自武汉探亲的人为“病毒”,武汉人受到了社会上一些人们的歧视、道德绑架乃至过度管控。这种情况对疫情的防控、社会团结稳定、众志成城打好疫情阻击战有百害而无一利。

实际上,在重大疫情面前,在疫情信息公开透明、医疗及生活资源供给充足、政府救治防控有力的情况下,社会民众保持足够的信心和理性平和的心态,自觉遵守相关隔离措施,实施科学自我防护,保持社会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共同战胜疫情肆虐的关键。

确保每个公民在反思中保持强有力的必胜信念和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此次武汉肺炎疫情是我国处于高度网络化条件下发生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天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极其丰富,网络和社交媒体中既有权威、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同时也充斥着各种胡想、抱怨、质疑、揭短亮丑等怀疑一切、否定努力的负面表达,真相与谣言齐飞。在这样一个人们心理比较脆弱、情绪比较压抑的时刻,一个人如果无法进行理性思考、沉着冷静,拥有一个健康、科学、平和的心态,必将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是另一种形式的人为灾难,更有可能成为病毒疫情的“帮凶”。

当前,在党中央坚强统一领导下,武汉新冠肺炎疫防控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继续强化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合作,构筑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治理格局,保持坚定信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社会凝聚力,对坚决打胜这一疫情防控的阻击战,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在相信国家疫情权威信息的同时,要高度关注并戴好防控疫情的“心理口罩”,谨防怀疑、恐慌等负面情绪病毒对内心的侵蚀,努力保持健康、理性、平和的心态,共同度过这一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

令人可喜的是,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关于疫情期间社会心态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消极情绪方面,民众的“恐慌”的程度明显下降,平均分从4.2下降到2.8(中国社科院,202024日)。具体而言,在疫情肆虐的大难时期,广大民众应该努力培养并形成以下几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是,自信+自觉。在重大疫情面前,人们最大的恐惧就是害怕自己及亲人被感染,进而对生命和健康带来巨大的痛苦和风险,这种恐惧间接反映了民众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信任和信心。为此,我们首先要相信,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富有智慧的民族,借助全球现代发达的生物医疗水平,与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全方位防控措施相叠加,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此次突发疫情的袭击,让14亿的个人信心汇聚成铜墙铁壁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信心。与此同时,需要全面学习并践行科学的自我和家庭防护措施,严格自觉遵守、配合当地政府及社区执行疫情防控的相关法律、规范与策略,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不给疫情防控工作“添乱”、“添堵”。这是消除恐慌心理的根本基础和首要条件。

二是,感恩+敬畏。在无条件相信国家治理能力、自觉贯彻科学防护措施的前提下,我们更需要树立两种深层次心态:其一是感恩的心。尤其要从内心当中感谢战斗在抗击疫情一线的白衣天使、党政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群体,正是他们不畏牺牲、不忘初心的精神和日夜奋战,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远离病毒、居家防护的缓冲地带。其二就是敬畏心。在疫情肆虐、生命渐失的面前,我们每个人都要痛定思痛,反省错误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反思人类对动物的过度捕杀行为,学会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天地,追求爱惜物命、天人合一、“万物并育不相害”的中华科学生存状态。

三是,包容+理性。在病毒跨区域传播的疫情扩散面前,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所有人都是一个紧密的利益和生命共同体。在把武汉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的当下,西方人排斥中国人和国内其他省区民众排斥、歧视及严重泄来自湖北及武汉人隐私信息、“酒店拒绝湖北人入住”“围堵鄂A牌照私家车”等过激行为,既触犯法律底线又不道德,除了造成更大的社会割裂和矛盾冲突外,对万众一心防控疫情形成巨大的人心障碍。因此,在国家大难当前,每个人展现和释放本应具足的良知、善良、爱心,践行“湖北人,是同胞也是同袍”的大爱精神、包容心,采取理性的疫情防护措施,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相信,在宽容、包容、理性的点滴之爱汇聚下,疫情过后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团结、更有力量、更加温暖的伟大健康中国。


来源:东方网 202027

作者:陶希东,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