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汤蕴懿:“三链”协同,构建长三角产业国际竞争力新优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五

日期:2019/11/14|点击:619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持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战略定位,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

强化创新链,培育增长新动能

四个放在”是上海一切工作的基点。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工深度最高、生产网络覆盖度最高的地区,在先进制造和新兴制造综合竞争力上领先全国,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胸怀大格局、具备大视野、谋划大手笔、展现大作为”,紧扣上海城市“四大功能”发展产业,要把视角放在长三角产业协同升级的发展框架下谋篇布局,更加坚定地服务国家战略,更加自觉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从省域经济地理空间的产业链与创新表现看,沪苏浙皖地区无疑在全国独占鳌头。“四地”的科技创新总体呈现出以上海为引领的“多极均衡”空间格局,且在产品和服务范围广泛的制造业产业链内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在制造品门类、制造相关的设计服务、物流服务上形成了丰富和完整的网络形态,覆盖传统工业品、设备和新兴制造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这个体系的科技创新驱动力配置格局较为合理,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上海应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形成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源头”,同时利用好江苏的制造集群优势,浙江的市场驱动自主创新生态,安徽的梯度转移优势,形成依靠自主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优化产业链,有效配置产业要素

现阶段长三角城市群的新兴制造业态进入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深化阶段,上海张江、苏南、杭州萧山、合芜蚌四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载体,一批龙头企业通过联合技术开发、投资和服务配套的跨区合作,实现了上海的研发投入端和江苏、浙江与安徽的生产和配套链结合的价值链建设,构成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合肥为核心,苏州、无锡等地级市为节点与平台支撑,层次结构均衡的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网络体系,长三角地区内的创新型城市分工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现有的制造业内新技术与新模式的业态发展,长三角的产业政策需要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资源的控制力和安全度。选择重点突破的产业链环节,培育一批本土企业。打造国产化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形成较高的产业壁垒,通过形成市场势力达到增强产业控制力和安全度的目的。这不仅需要政府直接以财政投入方式加大基础型研发,也需要各地消除竞争性的人才竞争和隐形补贴,对一批高成长性企业的发展扩张,要配合企业跨地区要素配置,而不是盲目争夺行业内明星企业的注册“属地”,导致地区间无序竞争。

提升价值链,“制造—服务”深度融合

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一系列技术突破,催生各类新兴制造业态,发达国家对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投入与产业化开发的重视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产品智能化程度提升,针对日趋多样的市场偏好,提升产品的个性化性能,形成“制造—服务”深度融合的新型生产模式与市场流动模式。跨领域的融合与产业链的要素合作,将成为未来制造业领域新的增长点。

长三角地区实现价值链升级,需要区域内进一步的产业协同,需要发挥上海高端服务业的优势。上海得益于对外开放的基础和优质的人才资源,是长三角经济圈首位城市,在人才集聚和生产要素市场配置上具有高地和枢纽功能。伴随着江苏、浙江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相关地区的工业园区迅速形成制造业生产配套能力,与上海的一批“头部”企业构成总部与生产基地的关系,相关地区以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完整的中间品开发能力形成长三角新兴制造的“腹地”,支撑上海的研发、流动、行销和出口等“总部功能”,从而推动整个长三角地区制造价值链效率的整体提升。


作者:汤蕴懿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文汇网  20191114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