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毕旭玲:用好特殊优势,尽快建立长三角“非遗”谱系

日期:2019/06/04|点击:432


摘要:根据统计,全国各地进入前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龙舞项目有39项,而长三角地区有13项,占其中的三分之一。为了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非遗保护,应该由上海牵头,尽快整合长三角地区非遗项目与资源,建立长三角非遗谱系。

2003年算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自上而下、逐级铺开,完成了较为全面的普查与挖掘,构建了国家、省(直辖市)、市、区(县)四级保护体系,在民众中进行了非遗启蒙,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非遗保护运动的一部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也取得了诸多成绩,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018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响“四大品牌”的号召,为当前和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上海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建立与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相适应的非遗传承与保护体系,并不断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作为上海文化表征的非遗文化也应该成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担负更多的责任;201811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势必将对包括上海在内的三省一市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果说上海“文化品牌”的设计体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质”的要求的话,那么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则在“度”上为上海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指明了方向。这个“度”既包括深度,也包括广度。一方面,我们必须深入发掘上海非遗的历史内涵,发现和阐释它在长江三角洲发展历史上和区域一体化的现实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我们在非遗保护中也要关注上海文化遗产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区域的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寻求合作共赢的机会。

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新的契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这是我们重新发掘、整理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相关非遗项目与资源的契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两个重点领域——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已在市、区两级非遗项目名录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经过初步调查,我们发现:两类非遗资源的数量都相当庞大,且各具特色。其中,传统美术与传统技艺类海派非遗资源的数量优势明显,而江南非遗资源则主要分布于传统技艺、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与民俗这四大类中。海派非遗资源具有鲜明的城市性与商业性特征,而上海的江南非遗资源则具有鲜明的稻作文化、渔业文化特征。我们应该抓紧“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契机,使散见的相关非遗项目与资源得到重新梳理与更好的利用。

第二,这是我们重新认识和发掘上海红色非遗资源的契机。上海红色非遗资源主要包括以讲述和传播红色历史、红色风物、红色人物事迹为主要内容的红色传说故事、红色曲艺、红色戏剧等,它们散布于各个区,且数量众多。红色非遗资源对上海城市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对红色非遗的发掘、保护、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本地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可惜的是,上海红色非遗资源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前期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已公布的上海市级非遗名录中,仅“川沙民间故事”“沪上闻人名宅掌故与口碑”等少数项目包括了部分红色非遗资源,专门的红色非遗项目则一项都没有。因此,红色非遗资源的发掘、申报、保护应该成为未来上海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

第三,这是我们整合长三角非遗项目与资源的契机。上海的成长发展离不开长江三角洲的大环境,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都与长三角其他地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历史上长三角各地不间断的文化交融表现为当代三省一市的非遗项目与资源的趋同性、相似性。比如长三角地区非遗项目龙舞的分布密度和种类为全国之冠,著名的品种如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兰溪断头龙、开化香火草龙、金山舞草龙等。根据统计,全国各地进入前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龙舞项目有39项,而长三角地区有13项,占其中的三分之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了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非遗保护,应该由上海牵头,尽快整合长三角地区非遗项目与资源,建立长三角非遗谱系。


作者:毕旭玲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9》执行主编,本文根据作者在2019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发布会(上海社科院、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主办,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承办)上发言整理而成

来源:上观新闻  201964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